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决定人们审美情趣的丰富性、多变性.作为艺术的耕耘者必须面对现实,必须把握生活的变化;不仅要满足人们那已成事实的审美习性,而且要独具慧眼发现和预测社会新的审美追求及其倾向:勇于打破常规,选取不同的雕塑材料来创造不同的陶瓷肌理效果,进行艺术上新的开拓,创造新境界,引导新的艺术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2.
王洁清 《魅力中国》2010,(28):190-191
合唱艺术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原始、最纯净的大自然的和谐的美,它给我们追求灵魂的最高境界提供了阳光、水、空气,合唱艺术是审美追求的一曲凯歌。审美功能是合唱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由于审美功能是以合唱美感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合唱的美感,以及合唱的审美取向是非常必要的。合唱艺术在提高民族艺术素养、民族精神、审美能力诸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他演唱形式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3.
李晓 《魅力中国》2010,(13):155-155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相似文献   

4.
彭瑶 《魅力中国》2010,(1):127-127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相似文献   

5.
王春华 《魅力中国》2010,(14):223-223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关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相似文献   

6.
内容与形式一直是艺术创造的两方面。与西方重形式而轻内容的艺术审美理念相反,中国古典艺术代表音乐秉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审美理念,长久地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服装色彩被视为服装美的灵魂,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及情绪,同时服装色彩是创造服装整体艺术氛围和审美感受的特殊语言。服装色彩是人们追求完美的必需,因为有了色彩的服装,才有了人们鲜明生动的个体美。分析对服装色彩美和服装色彩心理效应的关系,服装色彩在服装设计艺术中表达了服装色彩的美感蕴涵,体现了人们对服装色彩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郑晓芳  王中明  庞晶晶 《魅力中国》2013,(8):336-336,338
道家“无”的思想表现并与中国画的画面留白的关系。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中国画的留白,是其独有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意象空间。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记忆方式和艺术表现方法相一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留白是中国画中的独特现象,虽没有笔墨的语言,但它与笔墨相互生发并产生独特的“蕴境”。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黄莉 《新西部(上)》2007,(3X):167-168,211
影视艺术的创造和接受都是一种诗意的创造,影视艺术是人类当代文化中最重要的媒介载体和形象表征。影视艺术以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休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当下的影视艺术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多元文化格局下,应关注民族自强意识,关注本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特有的思想敏感成为当代审美文化中坚强一翼。  相似文献   

10.
许琳 《魅力中国》2012,(35):168-168
意境是中国民族普遍的审美心理和文艺实践的产物,是中国艺术审美重要特征之一,是历代诗论家和美学家关于艺术创造、艺术鉴赏和评价的一条普遍性标准。本文分析意境特征(情景交融、空白、主观与客观契合)以对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张静洁 《魅力中国》2010,(34):379-379
朗读教学是品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本文主要探究如何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优美动听的语言艺术,循序渐进地吸取语文知识的特定场景,是教师运用语文知识的模范演示。它有意识地凝聚并再现教师知识修养、思想情操、行为仪表的精华。教师必须下苦功夫锤炼,追求教学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必须仔细揣摩,反复推敲,追求教态艺术日臻完美。具体地说,要像心理学家一样捕捉学生的最佳接受心理,并能创造形成这种心理的情境;要像诗人作家一样提炼出最恰当的讲授语言,并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要像播音员一样创造扣人心弦的语音效果,并能以语音揭示难以言传的内容;要像演员一…  相似文献   

13.
李希贤 《魅力中国》2013,(10):70-70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文化,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的艺术属概念下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舞蹈的审美创造规律,艺术的表现时代、社会、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无论是舞蹈创作的标准,舞蹈批评的尺度,都必须有—个美学的历史的观点,遵循美的创造规律,  相似文献   

14.
时新奇 《魅力中国》2014,(26):212-212
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而这种舞台人物形象,是由演员在扮演角色时创造出舞台行动的过程来完成的。这种舞台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否能够称之为艺术,不仅在于他(她)应该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更主要的还取决于演员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因为演员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目的不是为创造而创造,而是要通过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评价生活,尽可能地去揭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哲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观众从中领会生活的真谛,并且它还应该以优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戏剧表演艺术让观众从演员所创造出来的舞台人物形象中获得对于人生有益的启示,在艺术修养上有所提高,最终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南宋后期,以杨缵、张枢为首的临安词人成立了吟社。吟社词人崇尚姜夔,作词审音协律,炼字琢句,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本文对于临安吟社词人的家庭背景、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及临安吟社的发展流变及其在词学发展史上之定位进行初步地探索。  相似文献   

16.
合唱艺术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原始、最纯净的大自然的和谐的美,它给我们追求灵魂的最高境界提供了阳光、水、空气,合唱艺术是审美追求的一曲凯歌.审美功能是合唱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由于审美功能是以合唱美感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合唱的美感,以及合唱的审美取向是非常必要的.合唱艺术在提高民族艺术素养、民族精神、审美能力诸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他演唱形式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7.
美育在教育中居于突出的地位,它是一门艺术,一门启迪人的智慧、灵性、善良、真知的综合艺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同美分不开的,人们的生活审美实践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应该使审美教育贯穿于群众文化中,寓教于情,寓教于美,培养群众的审美意识、追求美的方法、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并创造美的教育环境,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男性饰品已经逐渐淡化了“奢华”和“繁冗”的痕迹,进而追求直接的艺术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表达男性情感诉求。设计师将男性饰品赋予更多的美学内涵,追求个性、气质和多样化。中西方的男性饰品无论从审美、材质还是风格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面对男性饰品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化设计至关重要,设计师必须在材质、观念、工艺上更加完善,将时尚和个性推至更高更远。  相似文献   

19.
冯爱霞 《魅力中国》2011,(10):124-1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将语文的审美能力培养与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同等重要的水平。并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相似文献   

20.
叶霞 《魅力中国》2008,(4):63-64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审美发现的过程,美的教学环境可以成为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青春,课堂上不再是单调乏味的知识讲解,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演唱技巧,同时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的实施也给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又增添了几分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