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统称"两个证据规定",施行以来,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办既是机遇也提出挑战,尤其在司法实践中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过程中,出现了若干新问题。因此,在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程序和实体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件办理中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和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彭娅婷  张宁 《当代经济》2007,(14):44-45
收集证据可以说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是判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不同程度的确认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因为各国在客观上均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不仅在于惩罚犯罪,也在于保护人权.但我国目前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这要求我们适当的借鉴外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益做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3.
彭娅婷  张宁 《当代经济》2007,(7X):44-45
收集证据可以说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是判断、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不同程度的确认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因为各国在客观上均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不仅在于惩罚犯罪,也在于保护人权。但我国目前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这要求我们适当的借鉴外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益做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程序为视角,通过考察英国的"预先审核程序"、美国的"排除证据的听证程序"等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分析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在我国要设立独立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从程序启动、法庭初步审查、控方证明取证行为合法性、法庭处理程序、对被告人的救济机制等方面对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程序进行具体设置,旨在为司法实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非法证据排除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5.
建立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顺应时代趋势、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合法权益以及避免冤假错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国通过一系列的修订与完善,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在具体适用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完善。因此,通过借鉴美德国家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救济等方面更好地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一项有利于保障被告人人权的法律规则,目前在许多国家的法治建设中都已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近些年因非法取证而导致冤假错案的情况时有发生,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经十分紧迫。文章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理论基础,从我国使用非法证据排除的现状出发,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设想,旨在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玮 《环境经济》2023,(14):64-65
为回应环境资源审判对专门性事实查明的特殊需求,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加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什么出台《规定》?专门性事实查明是环境资源案件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生态环境侵权具有长期性、隐蔽性、滞后性以及损害后果不确定性等特点,损害数额的认定、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事实的查明需要借助环境科学领域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修复目标的确定、修复方案的选择、修复过程的监督和修复效果的评估同样涉及大量专业技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崔立峰 《经济师》2008,(4):73-74
文章分四部分,首先分析了非法证据的定义,非法证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享有调查取证权的侦查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规定,以违法的方式取得证据材料;其次分析了我国的立法现状;再次探讨了国外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理论;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2年修正后的 《刑事诉讼法》 正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从司法解释上升为立法规范并不能自动解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效性问题.为了保证排除规则的实效性,我们建议通过技术化改造,增强排除规则适用的确定性:将直接面向事实的事后制裁规则转变为一种面向程序的事前预防规则.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排除的程序、排除的方法以及排除后证据的效力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此次修改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刑事非法证据可以分为刑事非法言辞证据(通常表现为我们所说非法口供)以及刑事非法实物证据。理论界多数精力都集中在研究刑事非法言辞证据上,而对刑事非法实物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资格,在使用上应该排除还是采纳,亦即在构建刑事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上显得关注较少,且相互之间的观点分歧比较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研究者对构建刑事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没有全面考虑或者对这些理论基础有着不同的权衡.本文拟对这些理论基础进行全面介绍,以期减少学界纷争并早日构建出一个适合本国的刑事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侧重于刑事诉讼方面,但从近年各国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务来看,民事诉讼领域也存在非法证据,而对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二者在一些制度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其在非法取证手段,证据排除范围等许多方面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孔志强 《时代经贸》2008,6(19):170-171
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法定证据形式,而且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但是在司法实践当中,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在目前法院审结的案件中,约90%的证人没有出庭,只提交书面证言。即使有的案件证人出庭了,也只是个别证人出庭。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审判人员无法通过当庭质证判断证言的真伪,查明案件事实,既影响了办案质量,也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从而直接影响了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阻碍了各项诉讼原则的贯彻。对此,实务界和理论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其成因做了深刻剖析,总结起来主要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和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缺乏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和必要办案经费、  相似文献   

14.
马莉 《大陆桥视野》2011,(12):116-11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中具体行政行为只有达到证据确凿方能维持。行政复议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具体行政行为在认定事实方面必须达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因此,行政诉讼、行政复议都是采取证据确凿为标准之一,否则,被决定(判决)撤销、变更或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作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做出行政处罚时,应收集哪些证据才能达到“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司法会计检查,是指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照诉讼法律规定,对案件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进行的司法检查。通过介绍挪用公款案件司法会计检查的目的要求、作案方法及类型,结合案件类型,提出司法会计在协助侦查挪用公款案件中可以采取的各种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平交易,其责任形式以恢复当事人间的对价均衡为原则,合同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对方有权要求他采取补救措施,违约方有义务采取各种办法,以使合同的履行达到约定的条件或者尽量减少损失。根据《民法通则》的原则规定,对产品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承担责任的方式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这些责任形式包括:  相似文献   

17.
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型证据具有无形性、复合性和易破坏性等与传统证据类型不同的特点。将电子证据简单地归入视听资料或书证均会限制其证据效力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将电子证据作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并规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认证规则。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证据的证明程度,是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罪行轻重所使用的刑事证据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我国运用证据达到证实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标准到底是什么?刑诉法并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是作了刑事证据要“确实”、“充分”的一般原则性的规定。这是证明程度基本要求。为此,我们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由于法律对缺席审判的规定过于简略,在审判实践中,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对缺席审判的适用条件、对缺席审判案件的当事人的陈述和举证的如何认证各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造成司法程序标准的不统一,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从缺席审判的适用,事实证据的认定以及一些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入手,讨论缺席审判在审判实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彩票事业的飞速发展,与彩票有关的犯罪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刑法的规定却是相对稳定的,面对新出现的此类犯罪,有人主张应该对与彩票有关的犯罪单独立法予以规制;也不时有相关司法解释出台,讨论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构成犯罪的行为的定性,通过对非法经营罪的剖析,否定非法发行彩票构成非法经营罪的观点,依案件事实具体的情况,认定非法发行彩票的行为分不同情况构成赌博罪和诈骗罪,从而对无限扩张非法经营罪的处罚范围,进行检讨和合理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