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IMF发表了有关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报告强调,尽管世界经济增长还将依赖于美国和中国的强劲需求来带动,然而鉴于高油价以及日本和欧洲经济的低迷,势必会拖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此情况下,200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比2004年的5.1%有所放缓,为4.3%。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4.4%。  相似文献   

2.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全球经济复苏大的趋势没有变,但基础脆弱,进程不平衡。新兴经济体预期较好,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巴西GDP增长率为7.1%、印度为9.4%、俄罗斯为4%、中国为10.5%。发达经济体美国、日本预期较好,美国为3.3%、日本为2.4%,日本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中国。  相似文献   

3.
田丰伦 《西部论丛》2004,(12):40-41
2004年,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已成定局。据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超过5%,美国和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25%,西欧国家将增长2.25%。亚洲发展中国家达7.75%,中国经济增长率将高达9.4%。  相似文献   

4.
中国GDP不到世界的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0%以上;对外贸易不到世界的6%,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达到12%左右。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所言,中国与美国并列为世界经济两大火车头。  相似文献   

5.
2002年的世界经济尽管步履蹒跚,但是终于扭转了上一年的颓势,出现复苏迹象。综合国内外权威机构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在2.5%左右,美国增长2.6%,欧元区增长1.5%,日本增长负0.6%,俄罗斯增长4%,拉丁美洲增长1.5%,亚洲地区增长5.6%左右。各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中的利空因素正在转化,有望进入一个新的“温和扩张期”。未来数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低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均增长4.5%和3.5%水平,但尚能达到乃至超过90年代的3%。...  相似文献   

6.
一、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 由于受到房地产市场萎缩的拖累,2007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速度普遍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9%、2.5%和2.0%,均低于上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高出发达国家3倍以上。其中,“金砖四国”(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周刊》2006,(5):12-12
中国1月11日公布,2005年其全球贸易顺差番了三番,达到1020亿美元。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2万亿美元的经济额正经历快速增长。这一数据增加了美国、欧洲和日本贸易官员的担忧。事实上,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是有利的,只要分析中国的经济现状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正从西方移向亚洲,新兴亚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比2009年数据,美国GDP增速-2.4%,欧洲-4.8%;印度7.3%,中国高达8.7%。  相似文献   

9.
[日本《朝日新闻》2月4日]中国的经济增长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吸引全球注意。开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冲击波已经冲击全世界,把包括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内的发达国家推向严重衰退。世界如今寄望于中国,希望中国巨大的潜力可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咄咄逼人,除了在汽车,机器人,半导体等重要领域压倒了美国取得世界第一以外,在国际金融业方面,世界排名前几名的大商业银行都是日本银行。1987年,日本经济学家正村公宏在《东洋经济》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虽然现在“美国世纪还没有结束,但到21世纪就会成为日本世纪”,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长期衰退之中,1992-1994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1995年经济勉强回升,增长率也仅为1.4%,1996年因政策性刺激作用滞后发生,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了3.5%,1997年是世界经济在动汇中增长较快的一年,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欧盟经济平衡回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有一部分遭到金融危机,但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与上述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形势相比较,可以说日本经济在风雨飘摇中渡过了1997年,1997年日本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外经济评论》2006,(16):33-3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初稿指出,中国经济在明年将放缓,由欧洲及日本经济支撑世界经济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继去年第四季度世界经济增幅走低,2001年第一季度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出现普遍趋缓态势,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调低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2%,低于IMF去年9月全球经济在今年将增长4.2%的预计。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逐渐放慢,欧元区中的德国经济运行虽不十分理想,但整个欧洲经济的放缓相当温和。日本经济形势则依然困难重重。亚洲部分国家情况不容乐观。需引起注意的是,美国经济下滑及股市动荡,给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信息》2007,(16):36-3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日前发布的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11.2%。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商业发展的推动,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占到4/1左右,中国也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但是对我们来说,要紧的并不是津津乐道于此,而是要问一下:我们从“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贡献最大”中得到了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君子 《中国经贸》2008,(6):65-65
近期,《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题为世界进入发展中国家投资时代的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目前世界投资经济发展的特点。二战前的欧洲经济一直领跑着世界经济,欧洲经济的发展水平几乎就代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这种格局。20世纪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复苏的世界经济大规模地推进了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金融市场与石油市场的全球化,导致了资本汇聚到美国,加速了美国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全球网络化建设,美国开始引领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5.
今年我国经济将面临着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受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将明显放慢,国际贸易增长也因此大幅回落,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上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仅为2.2%左右。这与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1998年接受,更为严重的是,在此次全球经济放缓中,以往轮流充当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增速都将放慢,其中居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美国和日本经济还有陷入衰退的可能,进一步加大了今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5月24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虽然世界经济增长迅速,但却表现出失衡的状态。日本经济的复苏弱于预测,预期增长率从2.1%降低到1.5%;欧洲经济的增长仍然乏力,预期增长率从1.9%降低到1.2%;美国经济的表现强劲,预期增长率从去年11月份预计的3.3%上调至3.6%;总体而言,全球工业化国家2005年的增长预期从2.9%下调至2.6%,经济发展失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5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预期有所变化的环境下,继续呈现稳定运行态势,价格起伏波折中有惊险无危机。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看。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继续保持4.3%。美国经济维持3.5%左右水平的增长。欧元区和英国被下调经济增长水平至1.2%和1.9%,前次预期为1.6%和2.6%。日本从0.8%上调为2.0%。其他新兴市场和主要区域经济增长基本保持稳定相对态势强劲。国际金融市场面对世界经济微幅波动的形势,价格风险因素不断上升。主要金融产品和资源产品价格交替上涨。达到近年较高水准,不断刷新纪录。使得金融危机防范心理上升,虽然投机因素继续推动价格调整的波折。但金融应对稳健运行,依然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第三季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日本能否迅速赶上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 日本经济的崛起确实引人注目。早在1968年日本就已超过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美经济实力虽有较大差距,但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8%上升为1987年的11.5%,同期美国的比重  相似文献   

19.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创新。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日本授权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其中,美国的关键技术自给率超过95%以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5%,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的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过去12个月充分证明亚洲多么依赖它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可能回暖,美国经济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然而中国10%的经济增长越来越成为亚洲希望的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