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引到了环境保护上,"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新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传统GDP指标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评判标准。目前衡量低碳经济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就是绿色GDP。本文借助EKC曲线分析我国的绿色GDP,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一)从科学发展着眼,增强做好金融服务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化金融机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以打造绿色GDP为目标,以绿色信贷为导向,推动金融更好地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可持续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这一经济模式的核心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这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与此同时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而其核心是能源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进一步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目前,我国已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继循环经济之后又一个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重大决策,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界目前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在低碳道路上的政策支撑.经济模式的低碳化转型需要构建适度适宜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GDP(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人们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注面增加,GDP数据在反映生态、民生、政府效用等问题时是否会存在偏差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正因如此,绿色GDP、3G-GDP的概念也都不断地出现,希望以此来解决偏差问题。通过对GDP、绿色GDP、3G-GDP是否存在偏差进行分析,以期GDP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更有效地被利用。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金融 支持低碳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使价值观发生变革,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会面临许多市场和制度因素约束经济低碳的度量和国际比较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阐述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现象日益复杂,加之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传统GDP核算体系的局限性日渐显现,构建绿色国民经济(绿色GDP)核算体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综述了绿色GDP核算的意义、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以及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高损害的环境代价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条件制约下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诸多障碍:成本与价格的单向权衡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利益障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现有的环保体制缺陷形成了现实的制度障碍;惨淡的市场需求与严格的组织边界制约了低碳经济的技术障碍:模糊的目标路径认识与狭隘的本位主义观念构成了低碳经济的思想障碍。据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重构社会价格体系,解决价格和成本障碍;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科学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明确环境产权,制定奖惩规则;开展绿色教育,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伴随着产业排污的不断加重,致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质量的严重恶化又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河北省是一个传统重工业产业大省,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传统GDP增长模式的盲目崇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土壤、水资源污染等日益严重,如何寻求资源节约与生态友好的良性增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绿色GDP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本论文从绿色GDP的核算理念出发,通过对影响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因素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马娜 《河北金融》2012,(11):68-69
在环保标准不断提高、节能减排要求日趋严厉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寻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金融部门应积极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以绿色金融引导、支持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低碳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理论研究者争相开展对绿色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具体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绿色会计的概念,接着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绿色会计新的模式,以及为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这一经济模式的核心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这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与此同时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而其核心是能源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进一步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目前,我国已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继循环经济之后又一个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重大决策,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界目前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在低碳道路上的政策支撑。经济模式的低碳化转型需要构建适度适宜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从初步阶段逐渐走向稳定,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一、"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准(H.W.阿恩特,1997).  相似文献   

16.
鄂志寰 《金融博览》2021,(19):52-55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一个重要转变,即从传统增长模式转向绿色复苏,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欧洲及美洲部分国家相继作出"碳中和"的承诺,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绿色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步伐,并明确设定了"30·60"目标.从全球范围看,在全球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成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低碳、减碳进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银行业作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主要融资中介,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低碳转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绿色GDP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把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扣除,其总量和增长率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和增长率均不同,它能帮助人们认识经济发展中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只顾发展经济是不行的.论文商单介绍了传统GDP和绿色GDP的核算理论,提出要尽快推行绿色GDP核算,并针对我国的研究和实践现状提出了加快推行绿色GDP核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17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低碳日.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煤炭行业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碳行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煤炭企业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力求从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响应国家的号召再造一个“美丽山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深层矛盾日益显著。发展"绿色信贷",将资源配置到绿色、循环、低碳领域,是加快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引导效应"和"挤出效应"分析绿色信贷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GRA)实证检验,发现绿色信贷比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与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的相关性则较为微弱。结果表明,绿色信贷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使信贷资金脱离"高损耗、高污染、高资源依赖"的一、二产业,流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进而使经济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而绿色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增长制高点的关键.绿色金融的广阔发展前景也为银行业的业务转型和创新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全方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