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发展生物航煤具有广阔前景,但目前其价格是普通航油的两倍以上,突破成本过高的瓶颈是生物航煤必须跨过的关口。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计划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欧盟的碳排放交易计划引起了世界对航空业排放的关注,也带来世界各国对航空生物燃料开发的重视。根  相似文献   

2.
<正>碳减排是世界能源工业持续关注的主题,国际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展开碳减排技术和途径研究。自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不断上升,每年化石燃料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2012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达到316亿吨。由碳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减排已成为世界能源工业持续关注的主题。石油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固定源中,石油行业  相似文献   

3.
全球生物燃料发展方兴未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燃料如乙醇和生物柴油对减少全球对石油的依赖拥有巨大潜力。生物燃料市场的扩大和新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 有望缓解油价上涨的压力,并可振兴农业经济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4.
8月14日,波音公司在北京宣布与中国商飞合作的航空节能减排研究机构已在“废弃油脂”项目上取得突破,一条日产0.5吨航空生物燃料的生产示范线正在筹建,有望将“地沟油”以较低的成本转化为航空生物燃料,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5.
国际 7大石油公司联合推出可再生能源基金,助力环境保护 11月2日,据路透社消息,7家大型油气公司——BP、埃尼、雷普索尔、沙特阿美、壳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道达尔,将联手成立一个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投资基金.该基金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也是“石油与天然气气候行动倡议”的一部分.该基金将开发相关投资工具,并将开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汽车发动机和燃料的使用效率的相关技术.减少碳排放和碳储存(CCS)的技术成本也是其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世界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的短缺,天然气和基他原料价格的上扬,以及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已迫使人们转向可再生资源,关注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日益苛刻的环保法规推动车用燃料质量的发展,人们在积极控寻清洁汽、柴油燃料生产新工艺的同时,也在努力开发和利用矿物替代燃料,其中经济性好、对大气污染小的生物燃料备受青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张新生 《化工管理》2012,(10):52-52
<正>巴西航空用生物燃料大会在巴西利亚举行。大会对在巴西推进航空用生物燃料科研的条件进行了评估,认为巴西拥有大量油脂性、纤维性和废弃生物原料资源,具备推进航空用生物燃料科研的重要条件。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要求,到2050年,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50%,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近年来,世界科技界对航空用生物燃料进行了大量实验,目前经过认证的航空用生物燃料价格均高于  相似文献   

8.
陈乐怡 《中国石化》2006,(10):54-55
高油价推动了生物燃料的发展。目前各国正在大力开发生物燃料技术,以使人类从可再生资源中得到能用得起的燃料。第一个生物燃料项目开始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的欧洲,此后.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通过公共农业政策改革推进生物燃料业的发展。美国为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近年来也大力推进生物燃料项目。巴西是推动世界生物燃料业发展的先锋。如今巴西乙醇和其他竞争燃料相比。价格上已具有竞争性,但在其他地区生物燃料价格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劳伦斯维尔等离子物理公司的"聚焦聚变"项目。这家公司表示他们很快就能捧走能源领域的圣杯——核聚变发电。研究中,他们成功将聚变燃料加热到18亿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200倍。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燃料密度提高1万倍,计划在18个月内完成目标。一家核电站。LPP公司指出他们研制的系统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遏制气候变化,同时还能提供不会  相似文献   

10.
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及其相关产业的活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为了分析建筑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文章基于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建立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模型。选取北京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低层住宅作为案例研究,对其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探讨了减少建筑业碳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航空生物燃料与石油基航空燃料性能参数差异性,选取密度、运动黏度,建立了由航空生物燃料与石油基航空燃料组成的混合模型,通过逐渐增加航空生物燃料调配比例,开展混合燃料15℃密度、20℃运动黏度检测实验,绘制了混合比例与性能参数的工作曲线,并拟合了关系式;然后结合已知生物燃料比例的混合燃料,开展密度、运动黏度检测,得到计算比例,与其已知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比例为横坐标,密度和黏度为纵坐标建立的混合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在选用该模型模拟混合燃料15℃密度、20℃运动黏度随其中生物燃料比例变化而变化时,在0%~100%范围内计算比例和实际混合比例接近,吻合很好。通过该模型建立确定混合燃料中航空生物燃料混合比例的方法,可用于指导航空混合燃料的实际生产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温室气体最重要的排放者之一,石油公司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被要求考虑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矿税制合同下的某油田为例,分析碳税对油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影响,将碳成本整合到矿税制下油田的经济评价模型中,研究不同的碳税政策对油田盈利能力和石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结论:1)将碳税纳入到石油公司的决策中将显著影响油田的现金流,进而改变投资决策;2)对勘探开发和炼化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征税是当前原油价格下的最佳征收范围;3)允许碳税从应税收入中扣除会通过税盾效应影响油田勘探开发投资,碳税越高,影响越明显。本研究提供了针对碳价、征收范围和抵扣政策的相关分析,以帮助石油公司进行更有效的预测,也为东道国政府的碳税政策提供多个组合;对油田的经济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为石油公司的合同谈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16年,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正式签署《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长庆油田分公司作为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已被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了推进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工作,长庆油田分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通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数据统计模块,使繁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计算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14.
当碳排放法规正在全球范围内热议之际.化工公司和工程公司已经在积极行动应对挑战——开发和应用可提高能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用创新技术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化工公司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5.
日前召开的冬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了全新研究报告《通向新一代乙醇经济》。报告指出,2030年之前,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新一代生物燃料及化学品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预计将为全球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能源供应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相对成熟的美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为例,选取1982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构建多变量VAR模型分析影响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乙醇产量与玉米价格、汽油价格、GDP、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汽油价格和GDP对燃料乙醇产量有正向冲击效应且滞后期长,玉米价格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对燃料乙醇产量有负向冲击效应并在长期中逐渐收敛为0;政策扶持因素对燃料乙醇产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在长期中汽油价格和GDP对燃料乙醇产量的影响较大,而玉米价格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自今年1月1日起,欧盟还是如期开征航空业碳排放税,所有起落欧盟境内的国际空运活动都要纳入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这场航空业的轩然大波,也让航空生物燃料的开发与应用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从保护环境和节约石油资源的角度出发,在纷纷出台限制汽车排放污染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相继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代用燃料汽车。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和正在研究开发的代用燃料汽车主要有: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车、醇类燃料(甲醇、乙醇)汽车、氢气汽车、二甲醚汽车、生物柴油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等。其中燃气汽车应用最为广泛,占全世界所有600多万辆代用燃料汽车的80%~90%,其次是醇类汽车,而二甲醚汽车、氢气汽车、生物柴油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研发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物燃料公司宣布了从生物质优化生产生物丁醇和生物丙醇的催化剂和工艺开发的研究计划。这项为期3年的研发计划将与该公司现有的催化剂开发工作同步进行。该项目战略投资约为250万美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煤层气CDM项目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烷是<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全世界甲烷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6%.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生产和输送、垃圾填埋场和农业是甲烷主要排放源,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60%,其中煤矿开采产生的煤层气又是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因此减少煤层气排放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有重要的意义,而开发煤层气CDM项目则是减少煤层气排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