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远志 《发展》2007,(8):27-28
一、基本情况甘肃省临夏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贫困面大,富余劳动力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紧迫。临夏总人口195万,农村人口达172万,占总人口的88%;  相似文献   

2.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有强烈的奋力争先意识、浓厚的全力干事氛围,更要有切合实际的建设之路、和谐推进的务实之举。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拿出解决农业发展的长远方针,引导薄弱的农业走向产业化,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力,这已成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张宪昌 《发展》2008,(4):79-80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甚至村级负债额越来越多,经济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研究和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祝旗 《宁波通讯》2006,(6):40-41
宁波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农”工作基础较好,新农村建设完全有条件走在前列,但难点在于如何使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跟上全市步伐。本人在奉化大堰镇山门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期间,深深感到在经济发达的大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农村作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如何把握时机,加强改革,谋划自身的更大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探索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的有效形式。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农信社,自2004年重组以来,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从“求生存”到“谋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六手联动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最现实、最有效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加工能力弱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繁荣市场主体、统筹城乡发展、拉动县域经济、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把握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六手联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欠发达地区江西省广昌县金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系以及金融支持“三农”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力求探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韩秀丽  马丽  张前进 《特区经济》2007,(12):203-2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阐述了发展劳务经济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即优化劳动力输出环境,加大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务用工信息网络建设,实施劳务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9.
杨永波 《理论观察》2008,(1):144-146
齐齐哈尔市是一个拥有560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五分之三的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农业欠发达地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距离相差甚远,金融支农状况令人担忧。在这样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结合本地实际,经济金融协调互动,特别是金融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有所作为。全力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经济金融支农的力量,采取措施,努力使农村资金实现回流,同时,多方努力,着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实施引导,打造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0.
刘富春 《发展》2006,(11):12-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甘肃陇西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大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困难多、任务重的实际,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县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规划、先行试点,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原则,制定了《陇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11.
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需要,也是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需要,也可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新风、高追求,完善村规民约。可见,只有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效服务“三农”,才能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扎实有效地服务,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夏卫凯 《发展》2007,(6):29-30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把劳务输出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产业来抓。2006年,全市共输转劳动力37.2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25.1万人次,常年性输出18.5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市经济中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品牌过硬、极具活力的当家产业,也是农民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13.
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镇)和非农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当在扫除思想障碍、优化制度环境、健全服务体系、拓展农业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加大小城镇和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等方面,建立起多层次、有重点、立体化的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十一五”期间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自主投入,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当前的农村发展现状来看,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过度松散。要加快农村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笔认为,在农村建立经济联合会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由于农民化素质、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举措和新农村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和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村老人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宁波市农村社会事业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农民需求、地区发展差异及老人群体特征等三个视角,总结宁波市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乡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有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还有完善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急需。宁海县岔路镇是宁波16个欠发达乡镇之一,地处山区、半山区,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几年来,在市、县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结对帮扶下,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转向二、三产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年来,岔路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农村人口渐趋集中、山区村落分散等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8.
武琪 《发展》2007,(2):73-7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不仅在第二部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而且第三部分的第5条,又分别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改革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个方面专门讲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此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我们发展农村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新农村”“新”在哪里?当前建设新农村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它和建设和谐农村有什么联系?对此,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研究探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郊区农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端于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恢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时期,  相似文献   

20.
巩英洲  王建雯 《发展》2011,(10):84-8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解决农村地区如何改变落后面貌及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以农村为依托,通过农村自身体系的发展,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而生态村建设正是农村自身体系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