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本文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提出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强失地农民社区的文化建设、帮助失地农民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等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符丽丹 《商》2014,(23):45-4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不合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逐步增多但诉求渠道不畅,暴力对抗警察、静坐、示威、围攻基层政府等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社会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3.
《商》2015,(23)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工业用地等非农用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然而我国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在制度、观念以及运作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探索,提出相应的改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日益发展,城市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张,许多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地,有的会立即变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将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各地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尚处于探索之中,缺乏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和消失,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新龙 《财贸研究》2006,17(2):72-77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日渐突出,并成为社会关注和政策讨论的焦点,一旦处理不好,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本文在解析失地农民利益流失及其原因的现实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根据政府财力和失地农民数量等客观条件,探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土地征用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群体。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政府形象,更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制约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高娟 《商场现代化》2012,(24):222-223
目前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研究多集中在拆迁安置、土地补偿、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问题上,这些研究虽然揭示了一些问题,但对失地农民的研究比较笼统,没有对失地农民进行深入分析,对他们缺乏分类研究,正因为这一点,本文将对失地农民进行分类研究,着重对完全失地农民进行分析,并选取社会适应这一视角,从其生产生活方式、交往和社会心理等三个层面系统描述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并对他们的适应程度进行调试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周边失地农民因各方面原因游离于社保之外,为此应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最低生活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出现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就业安置缺乏、生活水平下降、征地补偿安置难以到位等问题,使失地农民处于失地又失业的缺乏保障的困境当中。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是:建立对失地农民的综合利益补偿机制和完善的符合城乡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失地农民的物质利益不受损失,通过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冯先灵 《商业时代》2007,(17):66-67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也因此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在于土地征用后为失地农民提供长远的生活保障,真正达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目的。因此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实缺失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而其养老保障功能尤为突出。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城郊农民失去土地的风险增加,其面临的年老时收入降低的风险也增加,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失地农民年老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失地农民自愿参保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定位不清、失地农民个人缴费负担过重、各区养老待遇差距较大等问题,而将失地农民纳入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土地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一旦失去了土地,农民就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由于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多数地区的失地农民不被纳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受教育、养老等方面,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沦为新的城市边缘群体,因而由失地农民引发的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如何有效地给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尤其是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引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指出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社会现实,对如何改进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引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指出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社会现实,对如何改进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以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掌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又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这就使他们变成了“务农无圭虬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社会的边缘群体.尤其是60岁以上且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们的生活更加令人忧心。本文针对现存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缺失这一现象,对失地农民的产生、失地农民的特点、失地后的生活状况论述分析”并对黔的征地补偿的合理性问题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社会经济的现有发聂罨状况,提出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催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数量还将急剧增加。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持续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因此,切实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再就业以及发展等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应从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商》2015,(3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在城市化的推进中身份角色转变失败,社会资本的弱化而沦为务农无田、务工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群体。本文通过从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下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弱化和缺失状况,提出加强信任,创造发展基础;完善制度规范,提供法律保障;优化社会关系网络,调动社会资源;创新参与形式,强化文化认同等措施,以期为失地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申镇 《商》2014,(42):91-91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应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当前法律的障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给社会带来了发展的隐患和矛盾。本文从法学视角通过对当前法律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廖松 《商场现代化》2010,(19):163-163
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属于相对弱势群体,所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必要而紧迫。本文就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