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些年,大股东隐秘抽血的事件频繁曝光,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在恶意掏空后,将债务抛给上市公司独立承担,极大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利用公司法人的“有限责任”来转移财富、假破产真逃债等等已是屡见不鲜,因而有人主张在新《公司法》中引进美英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来应对。但这在实行成文法的我国,恐怕还难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我国有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公司法人的“有限责任”来转移财富、假破产真逃债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因而有人主张在新《公司法》中引进美英公司法制度中的“揭开公司面纱”来应对,但在实行成法的我国。能不能成为现实还需再三考量。  相似文献   

3.
蒋炜 《产权导刊》2016,(6):52-55
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生态链”的“顶端”,其运营情况既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针”,也是国外资本认识中国资本市场的“窗口”。因此,致力于完善和优化上市公司运营环境是证券市场的监管层、上市公司股东等相关利益方谋求的一致方向。本文仅从上市公司资产交易的角度来探讨资产公开交易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财经》“漂亮50”评选自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五年来,在本刊的不断挖掘下,一批具有高成长潜质的A股上市公司,通过“漂亮50”榜单的推介,走向社会公众,走进更多投资者的视野。可以说,五年来的“漂亮50”评选活动,既是A股上市公司价值发现的持续过程,更是中国企业由小到大的见证过程,并由此彰显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5.
程鹏 《中国经贸》2008,(24):139-140
本文在股权分置改革这个新的背景下,分别站在外资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加以分析。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在面对外资的并购活动时,既要充分发挥外资并购的正面作用,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努力避免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外资和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快讯》2013,(50):I0005-I0011
本报告使用“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总指数(FinancialSecuritylndex,简称FSI总指数)”,根据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上年度年报、当年期中报和三季度报,来对2013年全年和2014年一季度的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企业风采     
《首都经济》2012,(9):84-85
生命园:碧水源获“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三大奖项 日前,在南京世茂滨江希尔顿酒店举行的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颁奖典礼上,碧水源斩获三大奖项:“2011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二十强”、“2011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十佳管理团队”,公司董秘何愿平先生也荣膺“201l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优秀董秘”。  相似文献   

8.
刘瀛 《发展》2001,(8):31-32
人们对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对其弊端也有深入分析,并且正在或者将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这种现象。但是,随着核准制实施后民营企业上市序幕的拉开,民营上市公司私人大股东“一股独大”的新问题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最近上市的 4家民营企业,其家族直接或者间接持股都在 50%以上,其中,康美药业 (66. 38% )、用友软件 (55. 02% )、太太药业 (74. 18% )、广东榕泰 (67. 19% )。   其实,民营类上市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在“一股独大”的问题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国有上市…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特殊的股权结构,同一种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这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这种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1992年度至2003年度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在目前的二元股权结构下,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具有股权融资的偏好,其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源融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价值取向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阎大颖 《南开经济研究》2004,6(6):94-100,105
传统的客户效应、信号传递效应和管理层代理成本等股利理论均不能充分地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派现热”派现行为。本文对1999年~2002年我国A股一般行业上市公司的派现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倾向与公司股权结构的流通性和集中度具有显著的内在联系,非流通控股股东以现金股利进行“圈钱”是造成上市公司热衷派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互动平台作为上市公司与个人投资者的直接沟通渠道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的回复积极性能否通过影响个人投资者行为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此,文章使用2010-2022 年“上证e 互动”和“互动易”的问答样本,实证结果表明:(1) 上市公司回复积极性能够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以上结论在分析师关注度低的组别更加显著;(2)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含量机制,缓解投资者看跌情绪在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上都更加显著,上市公司回复积极性每提高1 个标准差,投资者看跌情绪会下降1.36%,而传统信息含量机制提升仅为0.32%,说明上市公司回复积极性的“情绪疏导”作用更加显著。文章从行为金融视角给出了缓解股价崩盘风险的新机制,对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岳峥 《珠江经济》2004,(4):86-89
中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力量的博弈,并伴有大量的“病变事件”发生,如上市公司造假、“基金黑幕”、分析师独立性欠缺等。那么以上问题是否只有将市场“推倒从来”才能解决?美国又是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王铮 《上海国资》2008,(7):18-22
经历了大约1年的静寂后,地方国资控股上市公司整合回潮。 5、6月间,继上海本地上市公司接连公告重组后,各地方国资动作亦颇为壮观,企业重组消息不断。市场甚至用“排队注资”来形容盛况。  相似文献   

14.
错位的定位     
黄湘源 《新财经》2001,(7):63-65
自有股市十年来,虽然有识之士一直不断地呼吁改善上市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的治理结构,然而,在股票市场功能错位的条件下,“国企病”只会愈患愈深。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融资担保本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但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恶意“圈钱”手段。统计显示,目前涉及担保的上市公司多达460多家,占总体上市公司比例的40%。披露的担保总额约为686亿元,其中担保金额较大的40家上市公司占担保总额比例达25%。有迹象表明,上市公司“担保圈”范围正在不断放大,其性质也在异化,已经造成一些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滑波,甚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兼并与收购呈现证券化的趋势。“买壳上市”是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的一朵奇葩。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用反向收购方式注人自己的相关业务和资产,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各企业现热  相似文献   

17.
员工薪酬适度性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文章借鉴“拉克尔法则”,以行业属性为视角,选取沪深A股同类行业属性上市公司2008-2012年度财务报告数据,计算“拉克尔阀值”,判别员工薪酬适度性。研究发现,针对销售收入异常波动与垄断性的上市公司,“拉克尔法则”无法判别员工薪酬适度性,但竞争性行业上市公司则能判别员工薪酬适度性;同时,“拉克尔法则”能解释行业属性相同而地域不同的上市公司员工薪酬差异。  相似文献   

18.
路霞 《魅力中国》2011,(20):30-30
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该制度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功能运作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功能运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谈谈以股抵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27日,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以上市公司电广传媒为代表,正式启动“以股抵债”的试点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上市公司“以股抵债”立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各方人士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以股抵债是指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侵占”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以股抵债是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近期发布,报告指出:最近4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呈逐年提高趋势。新公司法实施后,监事职权得到加强,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总体水平得到稳步提高。不过,报告分析也指出,上市公司在自愿性披露方面没有根本性改变,上市公司急需走出从“合规”到“自主型治理”的瓶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