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这无疑是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的又一次难得的机遇。该文提出: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当尽快开放证券市场,使流通股与同股同权的非流通股特别是国有股,能有效地按照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在流通、转让中实现其最大的资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按照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问证券市场产生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一直影响证券市场的规范运行.从2004年开始股权分制改革,出现了企业并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即上市公司的股份总额被人为的划分为流通股写非流通股,是我国证券市场所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股权分置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和我国经济改革初期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的。采取股权分置的方式作为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在改革初期,起到了平稳过渡避免经济动荡过大的作用,也符合人们当时的经济意识水平,在这种体制下建立了我国最初的股票交易市场。在股权分置状态下,非流通股可分为国有股和法人股,这两种性质的股份是不允许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的,允许交易的只是少量由个人所持有的流通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北方经济》2007,(2):105-106
由于以前的经济体制原因使得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很大,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出现与传统理论相背离的地方,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不健全的原因,2005年证监会提出股权分置改革,说明我国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股权分置及其改革,并针对改革前后股利政策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     
《新财经》2005,(10):10-10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9月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与此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共修改了151处,涉及45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明确上市公司股改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股权分置改革动议,原则上应当由全体非流通股股东一致同意提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也可以由单独或者合并持有公司三分之二以上非流通股份的股东提出。  相似文献   

6.
阮梓坪 《湖南经济》2003,(10):26-27
股权双轨制是指在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特殊股权结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是允许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同时并存。前者可以在开放的股票市场上挂牌交易,流动性很强;后者则只能在较为封闭的其他要素市场流动,流动性受到很大限制。由于非流通股不能有效流通,非流通股股东的获利方式基本上只能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而流通股股东则可以从上市公司的业绩中获利,也可以在股票市场上通过博取股票价差获利。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股东被分化为两个阵营:非流通股股东组成的利益集团和流通股股东组成的利益集团。股权双轨制从制度上使上市公…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股权分置是指股票被人为地划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社会法人股等;流通股包括A股、B股、H股、S股、N股等,各股在股价、流通性和转让程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形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以及流通市场彼此分割的状况。当前在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只有1/3的股票在流通,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并且占有绝对控股的地位。这就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以前的经济体制原因使得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所占的比例很大,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出现与传统理论相背离的地方,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不健全的原因,2005年证监会提出股权分置改革,说明我国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股权分置及其改革,并针对改革前后股利政策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这同2003年的水平大体持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分置现状。结合市场行情,可以分析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一些基本特点:①股权结构复杂,容易在不同股种间形成价格歧视,违背“同股同价、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②流动性差的非流通股份处于控股地位,非流通股股东不参与融资却参与利润分配,这不仅妨碍了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还严重伤害了同流通股股东的感情;③非流通股中的国家股占绝对比重,股权高度集中,使得上市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难以摆脱行政指令这条锁链。  相似文献   

10.
一、获得流通权的非流通股 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有限售期规定的股份和新老划断后上市的公司于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官方称为存量股份,这些股份法定锁定期结束便可以上市.市场上把它们统统称为“大小非”。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是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一种现象。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存在着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当时之所以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处理,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股票市场尚处在初创探索阶段,国家出于稳妥的考虑,就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为非流通股,只拿出面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股份上市探索性流通,以免股票市场失败对社会造成大的震动;二是担心国有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上市公司股份就被人为地分割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笔者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必将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报告》2005,(108):1-15
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怎样对当前非流通股的流通权进行定价。实际上,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和股票发行完全相反的过程。在当初股票发行时,非流通股股东“放弃”了股票的流通权,并以此获得了部分“股权”作为补偿;而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好相反,非流通股股东“收回”股票的流通权,但必须以放弃部分“股权”作为对价。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流通股股东在获得流通权对价前后,其股票市值完全相等。  相似文献   

13.
孙航  邵维佳 《中国经贸》2009,(24):120-121
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股市最为敏感的问题。2005年4月的“股改”作为我国股票市场的一次重要尝试,从务虚讨论到务实开展,历时长、涉及面广,其初衷由之前的单纯变现转变为解决非流通股股东流通权的取得问题、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约束机制。此次改革后大盘连续攀升并不断创出新高,使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少有的市场繁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量的研究分析都一致肯定了“股改”的重要推动作用。2008年非流通股“解禁”到达高峰期,股市一路下跌,2008年4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股东集中出售超过一定数量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行为进行规范。接着,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客户证券交易行为管理实施细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限制交易实施细则》,严管大小非减持。目前深沪两市“股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但是“股改”后续非流通股“解禁”对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影响,“解禁日”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路径如何却不得而知。本文从“股改”历程入手,剖析了“股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以便为理解上市公司“股改”行为的后续市场反应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展望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新财经》2005,(10)
政策《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正式出台9月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与此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共修改了151处,涉及45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明确上市公司股改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股权分置改革动议,原则上应当由全体非流通股股东一致同意提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也可以由单独或者合并持有公司三分之二以上非流通股份的股东提出;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采用控股股东增持股份、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认沽权等具有可行性的股价稳定措施;非流通股股东未完全履行承诺之前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股份等。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及其投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的融资行为特征及其投资效应,结果表明:股权分置状态下的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分离是造成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制度根源,股权融资偏好内在地决定了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低效率,造成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闲置和空转,以及大量的盲目投资、规模型投资和速效型投资。  相似文献   

16.
流通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是否获得了财富增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主要的日是从事后的角度分析流通股股东的股票财富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提出和表决是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一个讨价还价过程,利益分配取决于双方的谈判力量.统计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流通股股东的财富在股改前后获得了7%的增值.非流通股比例、股改批次、控股股东性质、市净率是影响流通股股东获得财富增值的主要因素.虽然非流通股比例越大,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股票也越多,但是,流通股股东享受的财富增值却越低.非流通股比例与对价水平之间正的相关性掩盖了非流通股股东少付对价的事实.总的来说,对价方案是在维持流通股股东股改前后的财富不受损的基础上制定的,而不是补偿流通股股东历史上对上市公司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一、股权分置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可能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按照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证券市场产生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一直影响证券市场的规范运行.从2004年开始股权分制改革,出现了企业并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控股股东几乎都是通过合法而不合理的途径损害流通股股东利益来获得自身利益的。氢,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是对抗的,非流通股股东通常都从流通股股东的高溢价认购来获取收益。  相似文献   

19.
韩金鸽 《特区经济》2005,(9):149-150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长达4年多的持续下挫,社会公众投资者已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导致股市受挫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长期分置状态,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股权分置是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分离的现象。尚未流通股份中发起人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证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相似文献   

20.
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以来,围绕非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标准,市场中各种意见几度分歧严重。重大市场分歧的深层次原因把“流通权”和“流动权”两个具有本质区别的权利等同了起来通过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权获得了上市流通权,非流通股股东因此违背了原来对原流通股股权“暂不上市流通”的承诺,为此,经过双方协商和必要的谈判,非流通股股东需要支付一定的对价。这是当前国内股权分置改革的本质,是符合市场总体利益的重大市场基础性制度变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非流通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权利由协议转让(《公司法》第138条规定,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