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必然应成为独立的创新主体 ,而且 ,企业由小到大的发展壮大过程 ,离不开技术创新。本文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系统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企业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建设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改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技术创新过程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是具有创新素质与能力的人力资本 ,离开人一切无从谈起。目前 ,造成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动力、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症结 ,是缺乏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 ,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1、体制环境( 1)国有企业体制仍不利于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这一主体地位由于多种原因 ,到目前为止 ,仍未落到实处。多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未到位 ,仅是翻牌公司 ,有效的企业制度尚未建立 ,因而很难发挥其主体职能…  相似文献   

3.
企业对市场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和反应,对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有准确的把握,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我国企业已具备了创新主体的一些表征,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技术创新主体。为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真正主体,当前我国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政府的扶持力度,造就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队伍,营造企业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目标。他指出,一定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人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和重大举措,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实现企业发展经营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加强自主创新的关键步骤,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对策与推动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技术创新的特征入手,论证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地位与作用,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是企业,也只能是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进一步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因素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站在较为综合的角度,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强信息建设与开发、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对策建议。并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企业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创新体系的中心。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些来自企业内部,有些来自企业外部。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企业从创新主体意识、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创新支持力度、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企业产权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基础条件。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解决公有制产权载体的创新任务。所有制是经济手段而不是目的。所有权分解原则奠定现代企业制度基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确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从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在产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二次创新能力欠缺;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风险承担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虽然中小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性正在增强,但离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还存在差距.要强化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性,需要整合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已刻不容缓。文章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进步机制,是现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而要彻底解决科研与开发两张皮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形成“产权激励”和“效益激励”模式,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的生产经营系统。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对策建议: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完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创新人才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1.
1.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增强,技术开发的重心在逐步从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但是,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技术创新应有的动力,主要是中小企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中小企业现既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也不是创新投入的主体和收益分配的主  相似文献   

12.
徐传波 《当代经济》2006,(10):61-62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的生产经营系统.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对策建议: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完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创新人才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定位不明确、创新体系结构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创新枢纽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型、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对提高一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动力效应在于它的自催化性、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能够快速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国有企业由于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风险机制缺乏及职业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而制约了其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应通过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造就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及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等措施,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着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建设。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研究外国财政资金史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做法和机制,同时梳理和总结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现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和机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若干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1.金融市场外部条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已建立了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还存在不少缺陷;市场主体尚不完善,政府筹资具有超经济强制性质:央行独立性不强,控制乏力;国有商业未真正商业化,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居民金融风险意识差;市场客体缺乏,市场流动性不足,  相似文献   

17.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国家核心竞争优势,其基础和重点在于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财税政策的运用是政府促进技术创新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手段。本文对我国当前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河南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从转变落后观念、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河南省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对企业自主品牌创新的三项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体现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霍晶  李健 《生产力研究》2007,(20):81-83
加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我国政府必须根据其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建立起鼓励、保护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