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首次从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微观视角评估了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的前期实施效果。基于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采用边界匹配的双重差分法,对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工资差距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明显缩小了区域间企业工资差距,且2002年之后促进作用愈加明显;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缩小企业间工资差距的主要作用机制可总结为:基础设施建设效应、财政补贴效应和税收优惠效应;企业异质性检验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显著促进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员工工资的提升,但对外资企业影响不显著;未来的政策导向应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的微观企业,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差异化的政策激励。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对当前及未来完善和修正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缩小东中西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战略地位.但是目前西部人力资源在开发的各个环节中还与此战略定位存在差距,必须从精神动力、教育投入、完善机制、优化配置方面加大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地发展与壮大。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崛起的过程中,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成为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指出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对策,帮助其走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伦理问题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一、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中科院发布的《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经大量的数据分析后指出: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质是知识差距、信息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与体制差距.因而仅靠增加投资或开发自然资源是不可能缩小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因此.西部贫困地区未来的开发重心应从自然资源转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成为加快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5.
谭世杰  杨恒凡 《发展》2006,(9):121-122
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合,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因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围绕市场调整快,能充分解决就业等优势,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陈瑶 《黑河学刊》2011,(8):25+27-25,27
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目前一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存问题,以民营企业文化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因素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的人口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指出东西部的最大差距实际上是知识资源的差距 ,西部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知识资源的匮乏 ;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知识发展的若干战略对策 ;特别指出 ,西部地区必须从传统上以主要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转向主要开发人力资源 ,即由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转变为知识开发导向型战略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实施知识发展驱动战略 ,这是西部大开发应有的新思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内容和长远战略。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是重要的两大市场主体。在民营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地方政府是一个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西部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更是如此。民营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协调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使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西部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西部民营企业关系营销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对政府关系营销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荆红 《改革与开放》2011,(21):43-44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及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然而民营个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犹如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三鹿、爱多等一个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营企业慢慢被淘汰,于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关注市场生存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要保证一个企业的生存活力,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非常重要,因此完善企业控制环境是提高企业内控实施效果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青海省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分析和对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制度的阐述,认为,青海省民营企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新形势下的经验管理方法,民营企业在取得了当初的辉煌后,在知识经济与"知本"、资本运营的大环境和相当狭小与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夹缝中挣扎,并就如何在综合竞争能力、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团队精神、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诸方面的建立健全和创新,获得青海省民营企业的再次辉煌、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提出关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映霞 《特区经济》2008,(3):152-154
广西民营企业的扩大和良性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黄金时期,但广西民营企业竞争力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文章从多方面比较分析了广西民营企业竞争力弱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内因。  相似文献   

12.
东西部经济态势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大立 《改革》2005,(5):53-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差距不断扩大,即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这种不断扩大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就东西部经济发展态势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西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呈强正相关性,从而证实了“东西差距的根本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姚涛  陈六新  刘倩倩 《改革与战略》2010,26(4):80-82,111
私人投资对西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西部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西部的实际税收负担只是稍低于东部,西部的私人投资环境与东部相比有很大差距。为了改善西部私人投资环境,有必要重新构建西部的税收激励制度,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才的招聘和挑选、员工培训和开发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合适的员工培训和开发机制,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是民营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巩娜  刘清源 《南方经济》2015,33(1):85-103
本文以手工收集的2012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数据为例,以行为理论、锦标赛理论以及堑壕理论为基础,以高管团队规模和控股股东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了公司高管团队(TMT)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薪酬差距能够提升高管团队对于风险的接受水平,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的研发支出显著正相关,。此外,本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对于企业研发的正向影响会受到高管团队规模以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抑制,表明了锦标赛激励实施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为理解民营企业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从西部大开发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首要环节是改变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要开发西部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则必须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的机制,产学研一体化及校企联合的科技转化机制,高等教育合理结构体系形成的运行机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目前,西部人力资源存在数量大、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等问题,特别是人才流失已经影响到西部各项建设工作和西部大开发进程.西部只有增加教育投入、改善环境,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才能提高西部的人才素质和遏制人才流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梅宝林 《特区经济》2012,(8):180-183
重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说明重庆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中国西部经济的增长极,在西部大开发中,重庆实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庆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区有双重聚散功能,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重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选地,通过重庆可以带动整个西部开发,缩短沿海与内陆的贫富差距,成为实践"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市科技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战略意义,揭示重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华东经济管理》2000,14(5):58-59,57
改革开放以来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缺乏系统的金融支持 ,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内部资金循环机制 ,导致资本形成严重不足。笔者认为 ,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0.
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双重特征。技术创新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策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包括八个影响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原创性技术创新、营销机制创新、品牌创新、原材料供应创新、工艺流程创新与信息技术创新。实证性的研究表明,在镇江市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营销机制创新、原材料供应创新与工艺流程创新等发生了实质性的作用,而原创性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与信息技术创新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功能。检验结论为镇江市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