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公司改革方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开始着手解决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对样本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累积超常收益率(CAR)、超常换手率(AAT)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泄漏从而导致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削弱了资本市场效率。因此,必须强化信息披露与监管,促进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Ohlson(1995)剩余收益股票定价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会计信息有用性进行检验后发现,股权分置前衡量基础资产的会计信息与股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股权分置改革后衡量企业盈利性会计信息与股价有较强的相关性;衡量企业成长性会计信息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均与股价没有相关性;总体上会计信息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与股价的相关性较股权分置改革前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根据五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国证监会起草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日前通过证监会网站向社会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将尽快发布实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我国上市公司已实现了股票的全流通。文章试图通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单因素模型(也称市场模型)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苏锡常18家公司的股票做实证分析,分析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有其特殊而深刻的历史背景,股权分置改革也有其历史必然性。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两周年取得了良好的现实效果;股权分置改革的特点亦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财会通讯》2006,(1):I0002-I0003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等相关文件,现就股权分旨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以下简称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如下:  相似文献   

8.
限售股的减持动机和市场反应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后,原非流通股(即限售股)逐渐解禁成为可流通股。据统计,仅2007年度先后解禁的限售股就高达302.67亿元,涉及沪深两市529家上市公司。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解禁限售股的数量及其进入流通的时间安排是事先给定的,并且早已为市场所预期,因而不会有明显的市场反应。  相似文献   

9.
《天津财会》2006,(1):38-39
为配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文件,我部制定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的改革,旨在实现全流通。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长期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东7149亿元,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元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而国有股份(包括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又占非流通股份的74%。  相似文献   

11.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等国务院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其第10条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2005年9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探索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由此,作为股权激励主要方式的股票期权制度,一时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历程,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理论中的对价实质、实践中对价方案的特点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保护以及受限股票实现全流通等问题,以期为深化股权分置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左晓蕾 《英才》2006,(3):26-26
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已近半数。“股权分置”通过对价虽然进行了“部分股权分散”的股权结构的调整,大股东的控股比例相对减少。但是推动真正能够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现代上市公司的冶理结构的制度性建设是“后股权分置时代”,严格说来应该是与股权分置改革同时进行的更艰巨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苏武俊  肖灵 《会计之友》2007,(9S):80-81
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让原先不参加流通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改变股权分置的局面,实现股票的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将改变财务管理环境,从而带来财务管理目标和模式的转变。本文就股权分置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环境、目标、政策等影响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启动,多种对价方式层出不穷。本文通过举例探讨了已列为试点的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对价方式,并用数学模型加以分析评价,提出了股权分置后续改革实施的思路,以期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分置问题是我国股市多年持续低迷的"最根本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的目的在于股权的全流通,改变股权分置的利益格局,实现同股同权,整体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股权全流通实现之后,上市公司股权状况将出现巨变。本文重点对股权状态和公司治理效率这两个前沿的学术概念进行阐述,并创新地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讨论股改的成败,并给出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的变迁为研究视角,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绩效(CAR)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改变侵占公司利益方式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并购公司的并购市场绩效均值显著为正,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公司有较高的并购市场绩效,收购公司并购活动的关联属性对并购市场绩效无显著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并购公司其并购市场绩效越低。另外,成长性增强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公司杠杆减弱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文中的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逐渐显现出市场化特征,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和并购市场绩效已产生积极作用,但并购活动中利益输送的动机和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杨帅  吴国栋 《电子财会》2006,(4):38-38,51
股权分置问题被认为是中国股市上的“头号难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导致股市先天不足,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目前已经成为完善证券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障碍。为了改变我国股市这种重大缺陷,我们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但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我们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我们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的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财政部本次出台的《暂行规定》,正属于股权分置改革的配套政策,也表明了财政部积极促进股权分置改革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作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特殊现象的股权分置,以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及中国“特色”的二元股权结构,影响着上市公司财务,阻碍企业乃至我国经济发展。自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以来,改革的形势喜人亦逼人。本文就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财务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