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故宫100》、《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优秀电视纪录片精彩纷呈,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随即在网络也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各媒体网站和视频网站上纪录片的点击量一路飙升。尤其是这些纪录片的配音解说,精彩打磨,精雕细琢,语言与画面相融,叙事与抒情交织,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解说风格。这些作品的成功,印证了我国纪录片解说者数十年不懈努力的探索历程,彰显了解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崔香天 《民营科技》2008,(9):108-108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起决定性作用的三犬因素,而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界对此尚未作出明晰的甄别和理性的判断。旨在对这三犬因素作理性上的思考与分析,使人们对纪录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今后中国纪录片的选材、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宏飞 《活力》2011,(10):102-102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但这面镜子不像新闻那样稍纵即逝、单薄易碎,它是可以收藏起来传于后世的。纪录片的恒久生命力来源于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纪录片是各种影视传播形态中的“贵族”——是文化含量最高的传播载体。 那么文献纪录片与一般意义的纪录片有哪些不同呢?单从字眼上说,文献纪录片最基本的特征和标准是:具有文献历史资料价值的影像作品,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主要原则的,在不违背它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很多电视或电影的表现手法来丰富纪录片,为纪录片增加观赏性。本文主要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吕静  李清  刘伟 《价值工程》2011,30(13):201-201
在教学中,纪录片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就纪录片如何选择,如何与课堂结合等方面来加以论述,希望能够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资讯新词     
舌尖体 【词眼]才下舌尖,又上心尖 随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每个人都在谈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全国的纪录片,也衍生出了一种所谓“舌尖体”的文体,即“舌尖上的……”,正成为流行语。  相似文献   

7.
张环宇 《活力》2011,(17):59-59
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才是好纪录片。而纪录片故事的发生发展,需要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情节来架构,而情节的讲述则需要细腻、鲜活、突出主题思想的细节来支撑。因此,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灵魂,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要素。在这里,我们想以近两年我台创作的在全国电视纪实类节目评析获银牌节目《村官徐元林》和在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好人邵根泽》、《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等电视纪录片为例,和大家探讨一下在纪录片中关于人物细节的刻画。  相似文献   

8.
高苒 《活力》2012,(1):52-52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在我们儿时看电影的时候,每在放映正片前,总会看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我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诞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内涵深刻、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强的优秀作品。像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改革开放20年》、《邓小平》等,  相似文献   

9.
刘博群  张笑岩 《活力》2010,(14):159-159
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敖德佳 《活力》2010,(12):248-248
自1926年英国人格里尔逊为纪录片命名以来,业内人士就从来没停止过对纪录片界定及创作方法的争论和探讨.特别是纪录片成为电视传媒一种主要体裁后,更是众说纷纭。然而,不论怎样争论与探讨,电视纪录片仍然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并以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拓宽自身领域。  相似文献   

11.
高苒 《活力》2012,(2):52-52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在我们儿时看电影的时候,每在放映正片前,总会看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军事记录片曾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之后,受限于很多主客观因素,军事纪录片创作的瓶颈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为此,研究和探讨军事纪录片的发展瓶颈,对于军事纪录片的长足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杨柏玲 《活力》2013,(6):105-105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萌芽阶段,在之后的时间里逐渐受到重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界的专家、学者、纪录片工作者纷纷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出谋划策。但由于先天性不足和创作环境的影响,以及市场化问题的诸多因素.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徐缓平 《活力》2013,(4):136-136
纪录片被认为是高品位的文化形态.所以纪录片的文化特征是其首要特质。但是.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和外延极大的概念,它可以按照不同分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因此在探讨和研究纪录片文化因素时.我们首先需要将文化纳入到特定的范畴.即影响纪录片深层结构的文化因素中来。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文化因素对纪录片深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媒体的产生于发展,中国的纪录片将迈入崭新的时代.从生产模式到形态、从传播方式到营销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人人能够成为纪录片的制作者、传播者与消费者.中国的纪录片已经走下神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并通过新媒体逐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刘博群  张笑岩 《活力》2010,(8):305-305
中国纪录片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现阶段已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态势。回首上个世纪纪录片的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始终影响、刺激着中国纪录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经营者》2013,(4):39-39
刚逃过玛雅人末日预言的我们,在新年伊始就遭逢了一场严重的气候危机。2013年1月12日,一部名为《末未》的环保纪录片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而此前,北京城市学院三名学生拍摄的纪录片《帝都迷雾》也在网络上广受关注。PM2.5是两部纪录片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胡淑玲 《活力》2011,(6):251-251
纪录片是一种真实纪录生活的形式。真实是它的生命,也是其魅力的源泉。中国有着5000多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无论是中国的古老文化、近代文明,还有各民族文化,都可以成为外宣纪录片的题材。事实证明,表现这方面题材的纪录片深受海外受众的欢迎。所以我们要加强外宣纪录片的制作,在真实的基础上提高纪录片的艺术水平,把真实性和创造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把中国故事讲好。  相似文献   

19.
张帅 《民营科技》2010,(5):105-105
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新纪录片运动兴起以来,媒介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开始广泛和普遍起来。以数码特技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以近年来有较大影响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为参照,试图考察数码特技运用的背景因素、直接原因及其主要特征,并着重分析了数码特技的叙事作用、审美功能,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论述主要涉及四个层面:第一、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内涵及数码特技的主要特征:第二、对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应用数码特技的背景及原因的归纳和梳理:第三、数码特技不同的应用形态和其相应的叙事功能:第四,由数码特技的应用所引起的关于纪录片的反思与批评。数码特技的应用,开拓了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叙事的更多可能性,同时使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这种叙事的新的手段和视觉效果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创造了更好的叙事功能和历史意境,虽然目前对于数码特技的应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质疑,但只要悟守相应的原则,数码特技在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中的应用是能够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对信息内容娱乐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介环境的改变使得媒介产品不断向休闲娱乐趋近,也包括传统纪录片的创作变革.市场因素的压力、受众需求的影响促使传统的纪录片从一味注重新闻、宣传和教育慢慢向"故事化"现代型转变,本文从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入手,具体分析故事化纪录片的叙事技巧,从而探究故事化纪录片的现存问题及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