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 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
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年度数据,实证检验城市包容性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改善城市包容性能够增强农民工的留城意愿,这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包容性对新生代、跨省流动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促进效应更明显,且该促进效应具有城市异质性.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包容...  相似文献   

3.
使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文化融合对流动人口城市创业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文化融合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城市创业的概率,这一影响是通过增加他们对流入地人身份的认同和在流入地的社会资本实现的.与"生存型"创业相比,文化融合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要大一些.另外,老一代、高中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城市创业行为受文化融合的影响更大一些.因此政府应尽快扫除阻碍流动人口文化融合的制度性因素,改善他们的居住和人文环境,促进其文化融合,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融合在流动人口城市创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是我国流动人口主要的流入地区,大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住房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发展型社会政策和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我国大城市流动青年住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流动青年具有受教育水平高、农业户籍流动青年占流动青年群体的多数、流动之前生活条件处于中等水平以及正规就业的特点,同时在位房需求上,他们呈现出购房能力差、社区融入程度低以及主观评价满意度中等水平的特点。通过对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流动青年的比较分析发现,流动青年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发展型社会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为大城市流动青年住房问题的解决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是我国流动人口主要的流入地区,大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住房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发展型社会政策和社会排斥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我国大城市流动青年住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流动青年具有受教育水平高、农业户籍流动青年占流动青年群体的多数、流动之前生活条件处于中等水平以及正规就业的特点,同时在住房需求上,他们呈现出购房能力差、社区融入程度低以及主观评价满意度中等水平的特点。通过对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流动青年的比较分析发现,流动青年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发展型社会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为大城市流动青年住房问题的解决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利用对大连市1017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程度偏低。从具体维度来看,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较好,而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其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的融合程度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户籍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分"使得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辽宁经济统计》2010,(8):32-33
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着经济障碍、生活质量障碍、素质障碍、社会权利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一般而言,农民工融入城市经历三个层面: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着五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将上海市2017年的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当成是研究对象,基于模型构建的方式对上海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当中能够获悉,女性的平均迁移距离高于男性,其中农业户籍、高学历、高技能的流动人口倾向于远距离的迁移。因为年龄增加平均的迁移距离也在持续详见,迁移距离和来到上海的时间呈现出U字形的相关关系。迁移距离会影响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出、流入地经济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差距会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流出地城市当中的行政等级、流动人口的规模方面存在梯度关系。个体特征会对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产生影响,流出、流入地之间存在的经济、收入差距会影响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而研究结果有助于对人口流动方向的合理引导,更能够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的融合,强化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人口迁移的政策制定应建立在对流动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在京流动人口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对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和缓解老龄化压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多数流动人口在京居住依赖租房,房租是导致其生活成本日益上升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尤其城乡接合部地区社会隔离现象较为显著,大量流动人口未能有效融入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体系。首都的人口管控与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控”“收”联动,加强人口的有序流动,也要疏解与引导相结合,使流动人口的结构与行为更符合首都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诸如创新创业者等高级人力资本大城市流动聚集的动力问题,即该群体为什么在这里聚集而不是另外其他地方?传统观点认为,诸如收入和工作等经济因素在高级人力资本城市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根据对北京1200多个创新创业者访谈和问卷调查,结论并不完全是这样。单纯经济因素并不是该群体大城市流动聚集的唯一动力,甚至不是主要因素;相反,城市可提供的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包容性、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等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新动力在人口城市空间流动聚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该群体的城市抉择不仅赋予了人口流动研究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且还为下一步城市增长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苗丝雨  肖扬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2):32-39,116
流动人口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关注人群,如何缓解流动人口的健康不平等现象成为新型城镇化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已有研究发现空间流动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否可以有效缓解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不平等值得进一步探究.采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流入地、流出地和流动距离三方面研究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不平等现象.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呈现亲富人的心理健康不平等现象,不同空间流动特征对心理健康不平等的贡献作用存在差异性.长距离流动的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相对较差,并会拉大心理健康不平等现象.因而鼓励就地城镇化成为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减少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不平等现象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叶鹏飞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81-85,109
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合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农民工城市生活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内卷化特征,表现为交往行为的礼貌性、朋友身份的宽泛性和社区参与的有限性。化解这一问题,促进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合,需要保持社区的开放性姿态,创造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的条件和机会,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以房管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房管人"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提高流动人口生活质量、调控城市流动人口规模等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目前北京市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将阻碍"以房管人"的有效实施.通过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引导流动人口从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最终形成流动人口的理性流动,既保证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又能有效调控首都流动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型,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形成的举家迁移的流动趋势.越来越多的儿童随着父母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些流动儿童群体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受到户籍制度、文化隔离、家庭教育欠缺等因素的制约.本研究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提供的社会支持角度出发,探究如何促进流动儿童在教育和心理层面更好的实现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需求发展,2019年7月25日召开的"全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指导方针,为城市流动人口的健康保障指明了方向。城市流动人口对身心健康的需求逐渐成为社会核心的一个话题,如何使城市流动人口妥善的得到健康资源分配和体育参与支持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将以"健康中国行动"视野下城市流动人口、随迁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对该人群的健康需求和体育参与现状进行剖析,为"健康中国行动"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健康保障工作提出理论依据,促进城市流动人口的体育参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探讨了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保障性住房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显著正相关,其估计系数要高于社会租房,但略低于自购住房,而采用"定居意愿"替换结果变量后的结论仍稳健;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对心理融入的正效应并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表明,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融入差异主要是由其经济社会特征差异引起的,但户籍制度及其形成的制度约束等不可解释因素仍有较大影响,而住房是城-城和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4年云南和内蒙古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不同流动模式下流动女性的就业前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发展对女性就业具有阻碍作用,单身女性就业概率最高,半家庭式流动女性就业概率居中,举家式流动女性的就业概率最低.此外,随迁孩子数量也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流入地每增加1个孩子,女性就业概率降低18%左右.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过程中,女性流动人口不仅面临着巨大就业竞争压力,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流动女性就业劣势可能会随着流动人口长期化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流入居住时间每增加1年,就业概率大致提高3%左右.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口流迁与社会融合逐步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实因素。流动人口缺乏在城市的原始积累,生存状态不体面,对城市社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户籍制度仍然是制约流动人口城市融合的主要障碍。在风险治理和安全保障方面,政府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体系中的制度化生存问题,通过扩展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其归属感。同时,还必须加强流动人口的常态性、制度性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流动人口素质和对城市社会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西部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来到东南部沿海地区,导致大量城市流动人口的出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在内的多方面因素,导致这一群体与当地社会的融合过程产生多重阻碍,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是流动人口难以获得社会认同感。本文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感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探寻提高其社会认同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速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促使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些青壮年逐步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的驱动力。但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中的社会融入情况存在着严重脱节问题,他们的社会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解决好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