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兵 《时代经贸》2012,(22):96-96
纺织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家积累了资金、解决了就业等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向前发展。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产品生产国、出口国,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必须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促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完成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本文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纺织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为纺织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力量。  相似文献   

2.
刘竞微 《时代经贸》2011,(22):80-81
在全面贯彻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我国纺织业面临巨大压力。只有重视和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对纺织业产业结构和产品转型必须进行升级,加强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才能使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更加健康积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曾为国家积累资金、出口创汇、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业在我国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恒产业”。纺织业发展必须改变粗放型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变纺织大国为纺织强国。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点与问题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我国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且集中在浙江与广东省,最终产品主要是居民消费品,绝大多数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基本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组成,且主要是中小企业,其中一些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衍生、裂变、创新与效仿是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方式。在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起了重要作用。我国一些产业竞争优势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目前只有纺织业主动提出以产业集群方式提升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的最佳路径。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度评价模型,并以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与纺织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与纺织业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两者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因此,应加强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与纺织业耦合效应的扩散作用和带动作用,为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耦合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纺织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已经把纺织品主要用来御寒保暖转变到对纺织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上,即对高附加值的纺织品需求空间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产业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纺织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兴起的产业。结合我省纺织业的现状,重点培育纺织品艺术设计产业,提升我省纺织业竞争力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纺织业是我国竞争性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 ,也是劳动密集型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中国已圆了纺织大国之梦。但是 ,我国纺织业大而不强 ,国际竞争力弱。笔者根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通过分析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现状 ,提出了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实施强纺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纺织产业作为绍兴市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绍兴纺织业的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现绍兴纺织业的优势和劣势,也能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新时期的中国纺织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新契机,生态化转型是国际纺织业对中国纺织提出的新方向。本文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角度分析中国纺织业科技创新的思路,并提出纺织工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以期对我国纺织在转型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宋杨 《新经济》2023,(4):129-135
健康经济为促进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十四五”规划作为方向指引,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健康经济的内涵与范畴,采用经济学为工具分析健康经济基本问题,进一步认识健康经济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提起浙江,不能不说纺织业;说起传统产业,也不能不提纺织业——纺织业对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面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压力,纺织业又首当其冲,只有未雨绸缪才是上策。本期聚焦的目的也在于此,在纺织这个大产业的基础上,建设好大平台,打造出抗御大风流的大企业、大集团。  相似文献   

12.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产业.出口退税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出口鼓励措施,自其实施以来对我国的出口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总结了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及其调整对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目前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意义及其对纺织业未来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贸实践》2007,(4):12-13
绍兴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纺织业为特色,纺织业产量占全市工业经济的一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大规模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绍兴已经确立了全国纺织大市的地位,纺织品产量、销售、利税占全部工业50%以上,出口占60%以上,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从化纤原料到织物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服饰乃至纺织机械完整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中国所遭受的冲击首当其冲是对外贸易,尤其是纺织业产品出口和进口出现了双下滑,企业生产和经营困难。从产业控制力、竞争力、成长性、发展环境等角度,本文全面分析和评估中国纺织业的产业安全形势,并提出维护中国纺织业产业安全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陆萍 《经济论坛》2007,(13):61-63
纺织业作为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一直是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产业之一,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为973.85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约占有25%的份额。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进入一体化时代。原以为配额取消意味着我国价廉物美的纺织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国家,会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一个跨跃式的发展时期,但纺织品一体化并没有给纺织企业带来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6.
纺织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棉花。在纺织业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由棉花的净出口国变成最大的净进口国,全球经济的复苏将促进我国纺织业的增长,并进一步凸显棉花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以1978~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模型检验棉花生产、国际贸易与纺织业的长期均衡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模拟了在外部因素冲击下三者的动态响应态势。最后,从稳定纺织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吕霞 《经济论坛》2007,(4):22-24
一、引言 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流量表的相关系数分析,目前纺织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比各部门的社会平均值高出19个百分点,同时感应系数的平均值高出8个百分点。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衣着消费、社会稳定、收入增长和出口创汇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现代高科技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导入与应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在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于洛寒 《时代经贸》2012,(22):100-100,102
我国的纺织业是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起来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和原材料丰裕等有利条件,曾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各国该行业竞争力的加强,尤其是在资源、成本、技术、贸易政策等方面优势的确立,使我国的纺织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下降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确保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地位?本文拟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两个理论优劣的比较,利用竞争优势理论特别是波特的五力模型全面分析了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应该把纺织业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建议。最后对我国纺织工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6,(5)
健康产业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发展健康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界定健康产业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施祥正 《经济导刊》2007,(11):144-145
纺织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进出口额在我国总进出口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丰富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主要还是在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纺织业,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仅利用劳动力这样的比较优势,或是只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