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出现过四次。前三次的投资规模膨胀,主要是由于预算内投资规模安排过大所致。第四次投资规模膨胀的特点,主要是预算外资金失去控制。据统计,1982年国家预算內投资完成194亿元,而预算外投资高达49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0%。1982年以来,预算外投资年年膨胀。1985年1至5月份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我国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总供给,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投资规模增长很快,名义积累率也明显偏高。有人认为投资膨胀是导致社会总需求膨胀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压缩投资规模,降低积累率。这种似乎可以视为常识的看法并不一定正确,关键在于现在统计的积  相似文献   

3.
赵书保 《经济师》1996,(6):32-32
浅谈投资规模膨胀原因及整治对策赵书保一、投资规模膨胀的原因投资规模膨胀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每一次的投资失控都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联系,这是每次规模失控的具体原因,而其本质原因是与经济运行机制密切相关的。(一)建设总规模失控的原因1、匈牙利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膨胀,是需求过旺、经济过热的突出表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建国以来,几次经济上的大起大落,都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度膨胀分不开。1988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所压缩,但不断膨胀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198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5亿元,比1986年增长21.9%,1988年完成94.5亿元,又比1987年增长20.4%,是我省历史上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一年。1988年省政府根据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全面开展了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共清理在建项目3311个,  相似文献   

5.
长期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地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困扰。因此,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就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是长期以来干扰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顽症。从投资膨胀的行为主体看,地方政府无疑是催化投资膨胀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分析研究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态势、动因及其在投资膨胀中的作用,并在宏观、中观层次上探求控制投资规模的对策和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合理化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 所谓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是指以各级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及其方式。随着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发生的投资规模膨胀,投资使用不当,原因很多,其中与我们不善于运用经济杠杆的引导作用,控制投资规模,调节投资分配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投资规模膨胀仅仅是由经济体制造成的吗? 投资规模膨胀一般是指全社会实际投资总量超过国民经济所能负担的最大投资界限的经济现象。目前在经济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同志把这种现象的根源仅仅归结到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模式上。但是,这种观点解释不了为什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上也产生过投资规模膨胀。战后处于重建经济时期的日本,固定资产投资1960年比1959年增长36.1%,1961年又比1960年增长36.3%。再如土耳其,1958年比195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6%,1972年比1971年增长33.8%,1973年又比1972年增长30.9%。印度也有同类现  相似文献   

9.
<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总量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纵观十多年来经济理论界对我国投资总量的判断和评价,流行的是“投资规模膨胀论”或曰“投资膨胀论”。本文准备从澄清投资总量的概念入手,试图运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十年来投资总量增长变化的动态作出比较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投资经济的再认识吴开丰,许进近年来,社会上普遍认为,我国投资经济处于膨胀状态,必须压缩投资规模。投资真的膨胀吗?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投资膨胀”是假象1.由于我国长期处于投资不足状态,投资体制中的约束机制薄弱,使投资经济中出现一种“投资...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导致投资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消费需求扭曲所造成的庞大的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对投资膨胀进行压缩的办法,不仅会以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某些牺牲为代价,而且会产生投资规模的重新扩张。要消除投资膨胀,就应把非生产性投资转变为生产性投资,使其由积累负担变为积累手段,用市场需求来约束非生产性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消费结构演变、公共投资增长与经济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32年末以来出现的新一轮经济膨胀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与此之前出现的因消费和投资双膨胀导致的经济膨胀不同,本轮经济膨胀被认为主要与投资膨胀有关。对于为什么会产生投资膨胀的解释,大体上被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在投资效率低下、资本产出比出现降低趋势的背景下,为维持基本的GDP增长率必须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张军,2002);其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格局,造成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相似文献   

13.
<正>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及其协调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在《对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角度曾提出过一些对策性意见。经进一步研究,我们感到,投资规模的膨胀及其投资领域中存在的其它一些重大弊端,不过是行政性分权改革所形成的投资主体格局下各类投资主体行为变异的必然结果。所以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调整现有的投资主体格局,逐渐形成风险与收益对称的投资主体——金融-产业集团。  相似文献   

14.
<正> 投资规模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社会主义宏观决策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投资规模的内涵与外延投资的量和面是反映投资规模的两个主要特征。有时把投资规模分别用投资额和投资战线(如基本建设战线)来表示。投资规模的含义简单说就是指投资的数量或范围,但它的外延却是非常广泛的。按大小分,有全国投资规模、地区或部门投资规模和单个建设项目投资规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底因信贷膨胀而导致的投资规模剧增的势头经一年紧缩的努力已经被有效地控制住了。一度出现的尖锐的社会总需求增大的矛盾业已基本得到解决,曾经相当倾斜的卖方市场开始向局部买方市场转变;财政的实力在逐步加强,银行的调控行为正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各种调节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来,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投资管理体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两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重要经验。与此同时,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投资规模膨胀的问题,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17.
一、乡镇企业嫁接外资的客观依据近年来,曾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泉州模式”的乡镇企业在全国遍地开花。据统计,198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496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2.2%;就业人员达9546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3.8%,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国性的投资规模膨胀、经济增长过热的驱使下,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作了若干改革,打破了过去高度集中的一统局面,形成了多种渠道筹资、多元主体投资的新格局,在培育具有活力的投资机制方面跨出了一大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投资机制发生变化,宏观控制的难度加大。目前宏观调控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在对投资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时,应对投资膨胀问题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外资产以外汇储备资产为主,对外负债以股权型负债为主,这种资产结构的失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并没有使货物和服务贸易逆差状态有所缓解,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净流入不降反升。总体看,并没有起到改善对外资产结构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对外投资的目的和内在约束出现偏差。我国应将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优先置于扩大其投资规模之上,在国家层面建立内部约束协调机制,提高其收益率,更重要的是阻止FDI在华投资收益的膨胀。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反思旧投资体制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和行政管理的直接控制方式。是以严重的牺牲微观“活力”为代价的,它不是被管住了,而是管“死”了。十一年来,我国宏观投资体制改革还只是初步的,不彻底的,它并没有使我国的投资体制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 1、投资规模一再膨胀: 纵观我国近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伴随行政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