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都市圈旅游规划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给予其准确的定位,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结构体系。最后介绍了都市圈旅游规划智能辅助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应用,以期提高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2.
县域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杭州都市圈20个县(市、区)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杭州都市圈各县(市、区)旅游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在空间上呈现出旅游竞争力从杭州主城区周边向外逐渐减弱的趋势。从子系统来看,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各主城区周边;旅游要素竞争力在杭州都市圈的分布比较均衡;旅游环境竞争力集聚程度比较高,主要集中于杭州主城区周边;旅游发展潜力较强的县(市、区)主要集中于杭州都市圈的西北部地区以及淳安县和诸暨市。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研究重点,探讨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背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探讨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杭州都市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杭州都市圈是现代城镇体系发展的典型,本文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构建包括基础设施、综合经济、科技、开放、产业、企业等指标在内的城市辐射力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评价,断裂点模型进行辐射力测算,研究发现杭州市极核中心对周边县(市)域的综合辐射能力较强,各指标的辐射强度因空间差异各不相同,最后结合客观实际对辐射力进行评价分析并探索杭州都市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运用分形维数和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测算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的方法,对其自组织演化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旅游景区从中心向外围由密到疏,具有向河流、交通、山脉集中的趋势,都市核心区空间关联性较都市拓展区空间关联性弱,并提出"疏通文化景区脉络,打造环城观景走廊",实行"藤结瓜"型旅游景区集聚发展格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都市圈在处于体制转型的中国迅速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从政策对都市圈形成、发展的作用出发,将都市圈政策进行划分;论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类都市圈政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既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内乡村休闲旅游的迅速兴起。然而,受公共假期分布、带薪休假制度不完善、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休闲旅游设施的季节性闲置问题突出。伴随着区域内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养老压力不断加大,季节性移居到乡村休闲养老正成为都市老人养老的新选择。本文以长三角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都市圈乡村休闲旅游与老年季节性移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破解政策瓶颈、加强村庄环境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农发行主动提升政治站位、有效履职尽责展业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我国都市圈发展现状和趋势入手,结合农发行职能范围,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分析农发行服务都市圈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复合型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农业现代化进程,凸显不同地域的农业多功能性,将有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该文利用实地调研与统计数据,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发展态势及其存在问题,构建了城乡复合型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促进种植业的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围绕都市圈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和市场需求,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以构筑绿色屏障和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促进生态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促进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凭借都市郊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构建包括区域发展协调质量指数、空间集约利用质量指数、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指数、民生宜居保障质量指数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合肥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测度与分析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现状水平、时序变化及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都市圈的经济联系强度、城乡收入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但区域交通便捷度改善在城市之间存在差异。(2)合肥都市圈单位建设用地的人口承载量、国土空间产出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3)合肥都市圈的城市绿化覆盖率比较稳定、万元GDP能耗表现出降低的态势,而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明显下降。(4)合肥都市圈的医疗设施保障率、教育服务覆盖率还需加强,而广播电视覆盖率已基本全覆盖。(5)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中仍有部分指标水平不高或是水平逐年下降。依据研究结果从如何提高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民生宜居水平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古树名木资源评价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古树名木旅游资源评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古树名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据此进行计算机处理、排序和检验,提出古树名木旅游资源等级指标,从而为科学评价古树名木旅游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建设被不断提出.本文从田园城市理论开始追溯都市圈理论演变过程,发现其从静态到动态、从抽象到与具象结合,从狭义到广义的变化.同时,详细分析伦敦、东京、纽约等都市圈经典案例,从中得到启示,进而对我国都市圈发展提出:从区域角度出发,缓解大中小城市矛盾以及倡导城市集约增长、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等建议,希...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都市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将是以城市带、都市圈、城市群为引擎的空间发展格局。本文在分析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乌鲁木齐都市圈内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分析,旨在为浙江省及长三角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分类体系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划研究。[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环境质量(0.4658)>资源开发水平(0.2771)>乡村社会发展(0.1611)>乡村经济发展(0.0960)。从指标层权重来看,处于第一层次的有景观平衡度(0.391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0.389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836)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0.3655)。[结论]浙江省北部乡村旅游发展以杭州为中心,形成安吉、德清、桐乡和嘉善乡村休闲旅游带,中部和南部则以金华市为中心,形成了温州、金华和衢州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圈;浙江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景观的承载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各县市应立足当地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县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游。  相似文献   

15.
从养生资源、养生环境、旅游基础和社会支撑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包含45个评价指标的森林养生旅游评价体系,利用熵技术修正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显示养生环境权重最大;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安徽省5家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潜力最高,为最佳开发区域。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成评价准则层,向下分20个具体指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在评价准则层中,四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旅游环境质量(0.465 8)乡村旅游资源开发(0.277 1)乡村旅游社会发展(0.161 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0.096 0);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0.377 0)、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70 8)、乡村旅游扶贫效应(0.350 2)和乡村绿化率(0.326 5)。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83.50,为2级水平。[结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环境质量、开发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均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四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环境和资源开发的优化;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整体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旅游就业率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及其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对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型论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根据农业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对指标的打分值与指标权重值加权计算各类型农业资源价值指数并分析资源价值。[结果](1)根据农业资源分布、地理环境、气候天象、人文特色,将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划分为地文农业旅游区、水文农业旅游区、气候天象农业旅游区、生物生态农业旅游区、人文农业旅游区5个区域,各区域各有特色,差异性明显。(2)根据各区域资源价值指数分析看出,气候天象农业旅游区的资源价值最大,其次是地文农业旅游区,然后是水文农业旅游区和生物生态农业旅游区,人文农业旅游区的资源价值最小。[结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旅游资源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五大发展区域中,气候天象农业旅游区和地文农业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价值较大。黑龙江省可以持续开发建设这一类农业旅游项目,并根据季节性与地理环境特征着力打造冰雪农业旅游。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乡村性表征的核心特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国标缺乏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及特性的关照及对乡村空间结构特征的兼顾,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适用性不足。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内涵与特性的解析,基于乡村旅游资源本体是乡土景观体系的判断,围绕乡土景观要素与结构,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了构建,确定出乡土自然环境系统、传统乡村基础设施、传统农业系统、乡土聚落系统、乡土文化形态等5个主类和17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同时,基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目的的综合性,并结合乡土景观的地方感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确定出15项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标准。研究基于乡土景观视角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全国、淮海经济区和徐州都市圈3个不同的区域尺度,运用区位熵法对徐州都市圈8个城市的功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徐州都市圈的主要城市在功能结构上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且层次较低、城市中心性不强和外向型经济薄弱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增强城市间水平联系和互补性、提升城市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强化城市集聚效应和扩散功能、促进首位城市升级等相应的地位重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以期对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开发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20个具体指标构成评价综合层,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系统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开发情况的权重值分别为0.426 5和0.328 4,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0.104 2和0.140 9。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85.48,为2级水平。[结论]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便捷性,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队伍是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