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然和人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分工、生产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决定人们采取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和谐发展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自然和人都以直接存在的形态支撑着社会。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走向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们之间虽然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但是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之内容和程度的生态文明构成了整个文明系统的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3.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则以环境道德原则体系为伦理诉求.当代环境伦理理论存在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二元对立,必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而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解决,因而也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4.
卓婷 《科学决策》2005,(10):15-16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一直在谋求人同自然的和谐共处人口多、经济落后、资源缺乏且空间分布不均是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正面临严峻挑战,而人口、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协调好三大矛盾的关系,实现三方面的和谐,这就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也即生态环境问题,是形成和谐的社会基础。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政府决策者、经济学家及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生态税收制度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邓洁华  杜放 《特区经济》2005,(12):48-49
目前,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最终体现为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原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配置上的公平。从社会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缩小社会收入贫富差距;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要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体现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钟元邦 《老区建设》2011,(18):41-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精神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在此三个层面上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在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应当是农村与农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农村与农业经济活动的需求增长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相适  相似文献   

10.
贺亮明  葛金平  刘勇 《魅力中国》2010,(8X):219-219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伦理观必须是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它既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宗旨,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基础之上。本文拟就如何加强语言文明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一要弘扬礼貌用语原则;二要搞好日常生活语言文明建设;三要加强职业语言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语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方 《改革与战略》2011,27(8):24-26,59
循环经济是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文章从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阐述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指出转变观念、强化政策法规导向、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和培养全民意识是和谐社会语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谐经营成为乡村旅馆发展的根本要求。文章从“和谐”的视角对乡村旅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乡村旅馆和谐经营的表征,提出了乡村旅馆和谐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诸种要素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德为要”,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4.
儒家和谐思想蕴含着天人和谐、人和、政和、融合等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契合。孔子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中仍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共赢发展,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卫军 《特区经济》2007,216(1):275-27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生态伦理学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其追求目标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它确立了在现时代要以和谐促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解决矛盾的方法上注重互利双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坚持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同时,努力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戴玲 《特区经济》2008,(5):32-35
和谐社会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以和谐寻求发展"新思路的贯彻实施亟待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这决定了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经济增长、超越市场经济、超越资本主义,而它们的满足又离不开个体行为动机对"理性人"假设的超越这一基本前提。本文尝试引进规范分析和伦理考虑,由宏观基础出发探讨和谐社会应有的微观基础,通过引入"后理性人"概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宏微观融合和互为条件的角度对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和谐,是贯穿于人类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社会的一条轴线。和谐,是形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基础,是实践、积累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融合的社会形态和理想境界。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文章提出,要爱护和谐这一贯穿古今中外的促进发展进步的永恒的生命线;要加深认识,和谐是个科学的实践过程;走向和谐,最重要的首先是提倡和实行公平正义;走向和谐,要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走向和谐,走向大同,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相似文献   

20.
欧志文 《特区经济》2007,219(4):151-152
农村社会的和谐问题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中,各级党政组织、各类涉农机构无疑肩负着重要责任,而身处农村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同样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甚至是一种更为重要和特殊的使命。农村合作社就是代表弱势群体利益,为弱势产业服务的,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而且推动了和谐社会的稳健发展;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寻求城乡、地域、不同群体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