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铁路运输通道能力是铁路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从分析主要煤运通道能力适应性、港口集疏运能力适应性为出发点,针对西煤东运线路、北煤南运线路、疆煤外运线路及环渤海港口,山东、江苏港口,广东、广西港口集疏运的现状,探讨铁路运输增量存在的的主要问题,从煤运通道运输能力优化、港口集疏运能力优化2个方面,提出铁路运输通道能力优化对策,有效扩大铁路运输供给,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铁路运输网得到了快速发展,货运和客运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目前大多数港口的铁路集疏运系统发展还不够完善,在港口集疏运体系中,铁路集疏运所占份额很低,港口集装箱铁路运输比例也很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完善铁路网建设,这将为内河港口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疏港铁路的建设,对加快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优化港口集疏运结构,促进我国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阳逻港现状、附近铁路、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探讨适合阳逻港铁水联运的专用线建设方案,以完善港区集疏运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铁路资源配置,提高整个集疏运系统的能力。通过阐述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原则,在分析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相关理论和能力协调的基础上,以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为例,从集运、运输、疏运3个子系统能力方面,探讨神华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构建重载煤运专线集疏运系统能力协调度模型,提出协调度等级划分方案,对其集疏运系统能力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找出集疏运系统能力限制因素,为优化重载铁路集疏运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路企直通运输是改善大宗货运服务质量、增强竞争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发挥路企直通和港口铁路集疏运系统在整个物流链中的优势,在阐述路企直通模式及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港口铁路集疏运系统及其主要特征,提出目前港口铁路集疏运模式存在顶层决策欠缺有效的信息沟通、货代企业活力不足、规章制度和作业方式有待进一步融合等问题,并从实现路企信息共享、激活货代市场活力、建立路企合署办公机制、推行路企直通模式等方面探讨港口铁路集疏运系统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具有区位、资源和交通优势.随着京津城际铁路,石太、郑西客运专线建成运营,相关干线实现客货分线,组织实施了华北地区铁路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建设工作.通过明确华北地区铁路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分析预测了该系统的运量及其能力适应性.针对影响华北地区集疏运系统扩能增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技改扩能方案、集运站点规划设计方案及有关配套措施.华北地区率先建立集疏运系统,开创了我国铁路集疏运系统研究和实施的先河,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市域铁路发展需求不断增加,科学制定市域铁路线路规划,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市域铁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市域铁路线路规划影响因素及结构模式选择的基础上,综合线路选择模型与线网规划模型的特点,建立市域铁路线路规划两阶段联合模型,先通过基于自身建设目标的线路规划模型中所得到较优备选线路集合,再联合基于轨道交通整体网络的线路比选模型的二次筛选,得出一个综合优化的市域铁路线路选择方案。以成德市域铁路线路规划为例,验证线路规划结果,为市域铁路线路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三西"地区煤炭储量、生产开发情况和港口接发能力,预测大秦铁路2010年以后煤炭将达到 4亿t。分析了既有集疏运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建和新建集疏运通道方案及提高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港口的工业带动功能迅速发展。临港产业带动港口城市和临港区域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港口、临港经济和城市经济有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港口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省兰溪港水运曾经有过港口与临港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由于受到富春江船闸吨位和通过能力的限制,造成兰溪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逐渐萎缩。随着浙江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货运量不断增大,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势必使节能低排的运输方式越来越引起重视。随着复兴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工程的全面展开,兰溪港和临港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1.
新建许家屯至太平湾港疏港铁路位于辽宁省南部大连瓦房店市境内,是连通太平湾沿海经济区集疏运体系中重要的铁路运输通道,对加快促进太平湾地区沿海开发区做大做强,增强沿海各市县的经济合作,推进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建设,促进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综合考虑区域内公、铁路线路走向及地方总体规划等因素,结合许家屯站的改建,通过对项目经济合理性及主要建设方案的分析比较,确定合理的线路走向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一、南沙港区发展海铁联运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把发展海铁联运作为国家战略部署,明确大幅提高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是现阶段"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满足南沙港区及临港工业发展,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广州港集疏运体系,南沙港铁路于2016年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建成通车.南沙港铁路自广珠铁路鹤山南站引出,经顺德均安、中山小榄、东凤、南头、黄圃、广州万顷沙至南沙港站,线路全长约87.8公里(含南沙港至南分区车场),初期设计为Ⅰ级双线电气化货运铁路,全线动工后又应沿线地方政府要求增加了客运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中部地区大部分既有线需要进行电气化、提速和扩能改造。宁启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通过对线路进行运量预测、运输能力分析及建设方案比选,引入城际客流服务理念。宁启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表明,为满足沿线地区人们出行需求,节省投资,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兼顾开行城际旅客列车,线路能力饱和时再新建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  相似文献   

14.
牙屯堡至八斗区段是焦柳铁路怀化—柳州段限制坡度最大的区段,对列车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提升运行速度和通过能力,需要研究合理可行的限制坡度改造方案。阐述焦柳铁路牙屯堡至八斗区段技术条件和存在问题,考虑线路功能定位、线路条件、运输需求及运输安全等因素,提出4个限制坡度解决方案。比较分析各方案的机车选型、衔接线路限制坡度、区间通过能力、列车运行速度、投资费用。经综合比选,推荐采用维持既有限制坡度,采用补机牵引方案作为牙屯堡至八斗区段的限制坡度方案,以缓解线路能力瓶颈,提升区段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港口未来发展之PK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静 《中国储运》2007,(5):42-47
港口不仅是货物水陆空运输的中转地,而且提供了发展转口贸易、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机会,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运输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6年国内以港口为发动机的临港产业初步形成。依靠地区资源、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打造适应国际市场的临港工业链在珠三角、长三角基本建成。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群、都市群正在向临港地区转移。以港口为发动机,形成临港工业产业链,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给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区域性发展特色。在不同区域间,港口的发展又呈现出差异化现象。各大经济带之间,港口发动机优势凸现、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可以说,各港口在竞争中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期特别邀请了天津港、青岛港、营口港的专业人士,畅谈各自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6.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的,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在分析我国水铁联运外部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利用铁路通道衔接沿线城市和港口,扩展港口经济腹地范围,形成沿线出口产业链的角度,提出我国水铁联运的"一港一线多城市"和"一港多区域"两种发展模式,以及在这两种模式下的铁路运输组织形式。通过发展港口纵深腹地货物的快捷运输,提高铁路的港口集疏运量。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网络布局,加强运输组织,高质量实现国家能源集团运输增量目标,以OD的走行径路、径路分配的流量及点线扩能改造方案为主要决策变量,以车流运输费用、方案改造费用和点线能力利用率差值极小化为目标,构建满足一定运输总量下的扩能改造方案与车流径路联合优化模型,借助数学规划优化器进行求解,得到系统优化的车流走行径路、径路流量和点线改扩建方案。结果表明,主通道包神铁路、神朔铁路作为重要的集运端线路,能力基本趋于饱和,新准铁路、大准铁路、准池铁路沿线装车量不足,导致其能力有较大富余,为了完成不断增长的运量目标,需要对高家堡、外西沟、卧厂等装卸车站及大准铁路、朔黄铁路、神朔铁路等线路区段进行扩能改造,并引导货流分流至新准铁路—大准铁路—准池铁路通道。  相似文献   

19.
集疏运系统对提高港口物流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效率与效益的关键。国外港口(如新加坡、汉堡、鹿特丹等)都是由于具备良好的集疏运网络,才保持了在世界港口货物吞吐量上的领先地位。笔者通  相似文献   

20.
《交通财会》2012,(9):8-8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交通运输部门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目标,统筹发展规划,依托重点港区,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形成了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发展的“一港双园”无缝衔接模式,充分发挥水运大运量、低成本优势,推进湖北省综合运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