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商》2015,(21)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需求变化越来越大,现代服饰在市场经济上的兴起,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造成传统的土家族服饰淡出市场和消费者的视野,土家族服饰文化是土家族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现在当务之急就是促使土家族服饰的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本文将对土家族服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如何创新与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指出土家族服饰发展的现状,然后将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进行结合创新,打造企业品牌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消费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民族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的体现。服饰文化,伴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民族由蛮荒走到文明,"衣"的变迁可以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印证着我们民族经济与文明的发展史。通过对出土的古蜀国文物服装款式、图案、服饰文化等元素的研究与分析,深刻揭示了3000年前古蜀国先民的服饰文化特征,以及从服饰特征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  相似文献   

3.
服饰艺术一直是引领时尚的坐标,它不仅反映出人们的性格、心理、地位特点,更是时代环境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饰的消费越来越趋于流行化方向发展。服饰文化受到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人文内涵的影响,服饰的选择及搭配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凸显一个人独特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宛春 《商》2014,(22):115-115
中国服饰犹如中国文化,源自于各个民族的相互影响而生成,然而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既复杂又特殊的文化体系,使我国各个民族服饰之间既相互辉映,又颇具特色。因此当代服装设计中,借鉴了诸多古代服饰文化元素,既扩充了当代服饰设计的创作思维,又使当代服装融合了民族元素特色及着装理念,成就了现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华夏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羌族的服饰具有其特点以及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羌绣是羌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日益走向市场化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黑衣壮服饰是黑衣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以黑为美的民族服饰文化,但伴随着穿传统黑衣服饰人数的减少,纺织、印染、刺绣等服饰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民族服饰文化现状认识的缺失和中外服饰文化的激烈碰撞下,现代社会里黑衣壮传统服饰文化逐渐出现了衰落与蜕变的趋势。文章就当下黑衣壮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困境,分析影响其传承的因素,探索在现代服饰文化发展潮流下黑衣壮服饰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会影响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从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了土家族传统文化对土家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土家族传统文化来发展土家族聚集区经济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西黑衣壮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但黑衣壮服饰文化也遭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在传承上也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坎坷,造成今天黑衣壮传统服饰的衰落。文章通过对黑衣壮服饰传承的调查分析,总结出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各个群体对黑衣壮服饰文化的了解程度和现阶段服饰传承的保护,使壮族服饰文化更好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焕发黑衣壮服饰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最久远、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东西。它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表达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艺术感悟,对自身和天地万物的认识,展示着各民族文化的魅力。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们现代设计所继承和应用,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景颇族服饰中银器的应用与当代时尚设计中铆钉的应用相结合进行分析,简要分析民族元素与时尚设计元素的共通点,从文化的共性中找到平衡点,让民族元素在未来时尚发展中更加大放异彩,让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江南水乡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这种服饰文化是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遗产,使江南地区传统且独特的审美趣味、民族个性得以保留与发展,就显得尤为紧迫。以"活态保护"的方法研究江南水乡传统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生态展示博物馆、保护民间服饰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以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转换为主动力,合理进行传统服饰的开发,可成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体现古今中外人类服饰文化的精髓,是现代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中外服装史,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历史性作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让民族精神融入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丝绸之路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罗马是古丝绸之路达到最西边的目的地.汉朝与罗马在历史上,是两个时间相近同时存在的朝代.服饰文化受经济文化交流影响而融合.文章从我国汉代的服饰与服饰制度出发,简述了汉时期服饰形制及其服饰制度的特点,剖析了汉时代社会思想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并阐明了中国,罗马帝国,因丝绸之路开通在服装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服装服饰是点,服饰文化则是线,那么,由服饰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线共同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块面。作为一种边缘学科,服装不可能也不可以脱离其他文化而独立发展。但中国传统服装在我们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诠释了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旅游购物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湘西地区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土家族、苗族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茗茶文化、巫傩文化神秘而独特。湘西地区旅游商品改革时应做到文化传承与现代艺术创新相结合、传统文化性与现代实用性相结合、民族文化与顾客情感需求相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湘西地域文化有效运用到旅游商品设计制作中,开发出具有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特征的湘西名饰、名具、名茶、名食等优质旅游商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伟 《致富时代》2011,(1):188-18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劳动创造,生生不息。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无不让人惊叹,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熠熠放光。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4,(2)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们宝贵的财富和精神产品,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载体,具有研究价值也有欣赏价值。彝族服饰文化逐渐被汉族文化同化,加之彝族文化的保护意识相当薄弱,使不少的彝族服饰已经绝迹,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彝族服饰文化要显示出生命力,必须走更新、创造、发展的道路,通过创新来解决继承传统与向前发展的问题。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做好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必须加强课堂教育,笔者谈传承彝族服饰文化美术课堂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7.
服饰文化,是人类生活和劳动长期发展的产物,亦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它既是民俗生活的视窗,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关系.福建莆田湄洲女服饰源于妈祖信仰,经千年历史传承与开发,业已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作为妈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服饰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服装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基础消费品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型产业,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展国家经济、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精美华丽的服饰曾经让世界各国羡慕不已。随着清朝末期国力的衰弱,中国服饰也逐步从辉煌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9.
服饰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产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来讲,"服装"结合"文化创意"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服饰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主要从中国服饰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民族服饰文化"和创新发展的手段——"创意"入手,通过讨论服饰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关系,探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凌 《商》2014,(43):92-92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发,改土归流对鄂西土家族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土家族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事实上,流官政府的某些措施有“强制同化”的倾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损害,对此亦须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