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理论及模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等领域,现有研究关注到了产业集群发展在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但基于产业集群战略的角度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相对欠缺,亟须结合具体城市发展案例对产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融合的内在规律加以深化探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产业竞争力在城市竞争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分析了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竞争力的原因,详细论证了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竞争力的内在关联的逻辑分析目前城市间竞争加剧,城市竞争力排名也愈演愈烈。一般认为,城市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竞争力=F(硬要素+软要素)。其中,硬要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环境+产业基础;软要素=文化+制度+管理+开放。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然围绕着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硬要素以及文化、管理与服务等软要素,对城市硬要素和软要素建设实施“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投资总额,反映的是投资的总量,能体现出规模。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产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成都吸引区外资金的可能性分析 成都在中国未来的城市竞争中,由于历史决定的产业结构与规模以及要素资源的现实状况,不可能靠内生的力量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要搞好自身建设,吸引区外的要素流向成都,引领和重组已有的本地资源,形成波澜壮阔的经济与产业的跃升。首先,中国在加入WTO以后,产业的竞争是按国际竞争的规则决定竞争的秩序,而西部大开发也必须是大资金、 相似文献
5.
城市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它具有中观性、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具体由产业资源力、结构力、创新力、主导力、聚集力和产出力构成。对城市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应在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指导下 ,构建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科技进步可以提升城市旅游科技竞争力,并进而提升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从软硬件两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科技竞争力体系,并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权重,选取国内30座旅游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旅游科技竞争力整体偏弱,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京穗沪宁的城市旅游科技竞争力较强;②专家打分认为景区方面的科技竞争力较重要,现实中各城市的得分却不理想,景区生态与科技类的指标实现率较低;酒店现代化水平类的指标较理想;交通科技方面差距大。最后,提出对策:在城市旅游科技竞争力优势显著的地区,积极策划科技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7.
发展休闲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普遍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而休闲文化产业追求的是以智力开发为前提,地域文化价值发掘为内容的、人本需求满足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因此休闲文化产业成为了一种积累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驱动型产业。 相似文献
8.
9.
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加速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之间自由流动,许多老工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城市衰落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经济转型,获得城市竞争力,吸引流动性资源,发展城市,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主线。笔者认为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获得和增进城市竞争力。创意产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机制包括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城市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0.
北京研发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产业的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两大方面,产业投入、产业产出、创新潜力、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关联产业6个角度,应用SPSS软件对研发产业竞争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阐述了北京研发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并为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集聚化是科技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出的一种空间生产组织方式,有利于强化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创造力与综合竞争力。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子较多,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影响因子,有助于为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和可行建议。根据波特钻石模型,从科技资源、市场需求、外部环境和政府行为4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分析框架。在现有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服务业自身特点,共罗列出14个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子,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研究发现,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融资体系和市场需求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核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中美新科技创新政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几乎在同一时间,中美两国分别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美国竞争力计划》,研究在未来的探索、发明及创新上的国家科技发展的新政策,以及为此而提出的变革构想及发展路径。通过考察两国新政策的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比较分析各自特点,提出我国未来科技创新政策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有科技活动效率研究存在异质性缺陷,导致无法深入分析引发效率差异的区域演进成因。应用超效率测度理论结合偏DEA视窗法,实证分析2010—2019年全国内地30个省(市)科技活动效率的动态演化进程,并从科技资本投入视角构建面板数据方程,考察不同资本类型驱动下我国科技投入效率空间溢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同时,应用Moran′sI指数衡量各省(市)科技活动效率与空间集聚关联性。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活动效率整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减缓—明显下降的发展态势,其中,东北地区效率饱和,投资冗余明显;华北地区效率偏低,高效率省(市)带动能力突出;华东和中南地区效率呈螺旋式上升,区域内省(市)组团差异明显;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效率偏高,但省(市)分化差异明显。从整体看,我国科技活动效率溢出能力显著,政府资本与企业资本对总效率溢出呈正向影响;外来资本对总效率溢出无明显影响,且资本效应的空间关联性不显著,绝大多数省市的科技活动效率提升处于资本弥补阶段,极少省市处于资本驱动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陈一斌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23(12)
美国担心失去其全球科技领导的地位.这种担心来自于科技的全球化、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科技中心的崛起和对美国科技投入不足的感知等因素所带来的压力.美国科技领导地位的丢失,将会危害美国的经济、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兰德公司的最新报告<美国科技竞争力>认为,站在全面和客观的立场,美国的科技继续引领世界,似乎还没出现近期丢失其科技前沿优势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1992—2006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分别对R&D资本存量、企业规模、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和体制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754、0.334、0.298和0.165,R&D资本存量对科技创新绩效的贡献最大。但是,只有企业规模才是影响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直接原因,其它因素通过企业规模作为传导变量,形成规模经济来发挥作用,目前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状况。 相似文献
18.
19.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科技金融投入并不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6个组态,其中两个组态以\"财政科技投入+银行贷款\"为核心条件,4个组态以\"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条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多种实现方式.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可为各省合理配置科技金融投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