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清洁柴油生产加氢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云  李振宇 《国际石油经济》2013,21(5):58-64,67,111
清洁柴油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降低硫含量、芳烃含量以及提高十六烷值等,其中加氢脱硫技术的开发最多,应用最为广泛。在一些对柴油芳烃含量要求比较严格的国家或地区,能够降低硫含量和芳烃含量的单段芳烃饱和技术以及两段芳烃饱和技术得到应用。高效系列催化剂的合理应用已成为许多炼厂产品质量升级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在全球柴油生产加氢处理催化剂领域较为突出的公司有美国标准催化剂、托普索及雅保等公司。美欧柴油质量升级主要依靠柴油生产加氢处理技术,新建装置和改造原有装置并举。对于中国炼油企业来说,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柴油生产加氢处理的能力并适当发展加氢裂化装置,可解决柴油产品质量升级和劣质原料加工的双重难题。柴油生产加氢装置换用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催化剂以及对反应器等主要设备进行改造,既可以改善产品质量,又可以扩大装置产能,提高反应器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石油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要求做好新能源开发工作。通过近年来大多实践研究发现,我国在煤焦油产量上较多,其完全可通过相应的加工处理技术被制备成轻质燃料油,有利于能源危机的缓解。本文将从中温煤焦油角度出发,对煤焦油加氢的相关概述、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技术应用以及中温煤焦油加氢裂化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在石油生产中,催化裂化装置加氢石脑油回炼,对产品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催化裂化装置的了解,以及对加氢石脑油回炼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催化裂化装置在反应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加氢石脑油回炼对产品分布产生的具体影响,掌握产品生产特点,以此作为优化工艺的基础,使整个生产工艺能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催化炼化装置生产功效和提高汽油产品生产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煤焦油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近年来随着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发展,从而开辟了制取优质清洁汽油与柴油的新途径,有效弥补了国内车用燃料市场的缺口。本文从对煤焦油加氢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流程分析入手,重点探究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的种类和优缺点,最后对国内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的发展提出个人建议,希望能对未来煤焦油行业中低温加氢技术的更新与完善提供一丝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能源技术生产领域中,煤焦油加工技术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煤焦油加氢技术的应用,为我国轻油生产环保性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结合煤焦油加氢技术概念、问题与技术措施分析,为这一技术的广泛采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用GC和两种SPE-GC-MS技术分析了煤直接液化轻油和重油的烃类组成,研究了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单元和加氢改质单元加氢前后油品烃类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柴油多环芳烃含量小于1.0%,是很好的环境友好型车用燃料;煤直接液化石脑油芳烃潜含量大于72.0%,是催化重整工艺制取高辛烷值车用汽油和高纯度芳烃的最佳原料。油品在加氢稳定单元和加氢改质单元加氢后饱和烃含量增大,芳烃含量减少,O、N、S等杂原子被有效脱除。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一个煤炭大国,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主要能源就是煤炭,在我国漫长的煤炭利用史上,煤炭的利用方式一直较为粗放,煤炭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煤焦油的高效清洁利用成为能源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处理工艺的角度出发,结合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催化剂的应用实际,对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工艺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美国芳烃市场的供应主要依赖于汽油生产和石脑油裂解的副产品.但随着当前石化行业汽油需求下降、政府监管加强、原料路线改变等因素打破这一平衡,芳烃市场供应变得紧张,价格一路走高.IHS能源咨询公司业务负责人布莱克·埃斯库上周表示,近期来看,北美地区芳烃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但是一旦炼油商意识到增加芳烃生产可以弥补油品生产利润下降损失的话,这种局面有望缓解.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几年煤焦油深加工工艺不断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煤焦油预处理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和煤焦油特性,对全馏分中低温煤焦油加氢预处理的几种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分析了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以及优缺点,以供相关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芳烃市场一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国内外芳烃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倒V”型走势,市场价格出现以下特点:芳烃价格走势与原油、石脑油价格走势相关性加强;苯、甲苯、二甲苯价差拉大;芳烃内外盘价格趋于一致。支撑2004年芳烃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原油和石脑油价格不断上涨;芳烃生产装置故障频繁导致供应缺口增大;下游需求强劲,资源供不应求以及芳烃替代品增多。展望2005年,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世界原油和原料油价格高位震荡、下游需求不断增长、国内石脑油作价与国际市场接轨都将成为支撑国内芳烃价格高企的因素。同时,石脑油原料不足以及装置工艺设备老化等因素也将影响国内芳烃产能的正常发挥。预计2005年芳烃价格的波动幅度此上年将略有缩小,市场行情将在较高价格平台进行箱体震荡。  相似文献   

11.
加氢脱硫技术是现代石油炼制工业的重要加工过程之一,是提升石油产品质量和生产优质石油产品及化工原料的主要手段。随着高硫原油数量的不断增加及柴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不仅需要对催化柴油、焦化柴油等劣质柴油进行加氢精制,而且对直馏柴油也需要进行深度脱硫,才能生产满足质量要求的清洁柴油。所以柴油深度加氢脱硫技术发展迅速。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各工艺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政策法规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调整部分燃料油消费税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8月30日联合公布了《关于调整部分燃料油消费税政策的通知》。根据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对用作生产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原料的国产燃料油免征消费税,对用作生产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灵活型加氢裂化催化剂FC-32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C-32加氢裂化催化剂是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新一代灵活型加氢裂化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新技术制备,酸性组分和加氢组分可在催化剂中均匀分布,具有适宜的加氢裂化活性、很高的开环选择性、良好的稳定性、较强的温度敏感性和优先裂解重组能力,可用于生产高芳潜重石脑油,高十六烷值清洁柴油以及低BMCI(芳烃指数)值、富含链烷烃、T90点和干点较原料油显著降低的加氢裂化尾油产品。  相似文献   

14.
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的消费税恢复全额征收,但用于乙烯等下游产品生产的石脑油仍将免税至2010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概述了煤焦油加氢的目的及原理,然后介绍了三种煤焦油加氢技术及应用,最后对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工艺的改进策略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本人担任陕西东鑫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副总,参加了陕西东鑫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煤焦油加氢的建设工作,对中低温煤焦油加氢的工艺及改进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安徽新源石油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和香港丰事达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有金属管件、芳烃、油田采驱油剂、燃料油等多系列产品。生产类型多样复杂:有间歇型的机械加工制造,有流程类的化工生产.有配方型的调  相似文献   

17.
市场呼唤环保型橡胶填充油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环保芳烃油可以降低生产和使用橡胶过程中致癌苯环对人体的危害,是橡胶填充油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还不能自产环保芳烃油.进口油品价格昂贵,来源又不能完全保障,环保芳烃油的稳定供应已经成为制约环保型充油丁苯橡胶生产的瓶颈。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应当尽快研究对传统高芳烃填充油进行加氢改质。或通过抽提方法降低其中多环芳烃含量.从而生产出符合欧盟REACH法规的橡胶填充油。  相似文献   

18.
陈新智 《化工管理》2015,(2):114-115,117
近年来,随着煤焦油深加工工艺不断开发,对煤焦油预处理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本文根据煤焦油的特殊性质,在进行加氢之前,对全馏分煤焦油预处理的减压蒸馏、延迟焦化、电脱盐脱水、无机膜过滤分离四种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每一种技术的优缺点,提出适宜的全馏分中低温煤焦油加氢预处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9.
催化汽油馏程一般在30~210℃,芳烃含量20%~25%,催化重整装置一般会设置预加氢单元,预加氢单元的处理量根据各炼厂原料不同进行调整。提出一种预加氢单元处理催化汽油中馏分作为重整原料的研究,可补充一部分重整装置原料或缩减炼厂汽油产量,炼厂可根据市场对石脑油或汽油的需求确定催化汽油中组分的加工思路。  相似文献   

20.
按照大榭石化馏分油综合利用项目设计方案柴油加氢装置的部分重石脑油去精制装置作为抽提溶剂,将精制装置产生的二硫化物抽提出来,一路将含二硫化物抽提溶剂送至石脑油加氢装置原料罐,除去其中的杂质,再经抽提装置后产生抽余油作为重整预加氢的进料;第二路当石脑油库存高时外送至轻污油系统。文章通过系统的分析,对含二硫化物抽提溶剂的后路进行优化,将其直接作为重整预加氢装置的原料,减少中间加工过程。通过优化,每年经济效益比原设计提升1063.44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