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玲 《商》2014,(34):97-97
民生与就业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城镇化则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在实现城镇化过程申仍然存在着失衡等问题,这样就会阻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城镇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进行了讨论,重点探究了现实意义、制约因素两方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当务之急.开展富有实效的培训活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证.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1):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邵作昌 《中国市场》2006,(2):138-139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为此,笔者对山东省济宁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最大的劳动力群体。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十二五”时期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以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形式进行。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  相似文献   

7.
祝建民 《商场现代化》2004,(24):123-124
广东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低,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制约,致使转移就业的劳动力素质层次低,转移收入不高,在就业行业与领域的选择上处于劣势,就业具有间歇性和非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1978-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从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理出发,建立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根据我国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一方面我国应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提高转移人员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以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在区域基本结构因素制约下,个体主观选择的过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分为动机、环境认知、决策方式三个阶段。使用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对安徽省四个样本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决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因子、空间决策路径的地域差异。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机和环境认知是影响就业决策的重要因素;动机对环境认知有很强的正向作用,动机通过环境认知对就业决策的中介作用,大部分呈现正向影响,但也有一些呈现负向影响或影响不显著;家乡和家乡城镇就业环境与当前就业地就业环境的差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形成的基础,进而影响其决策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大海 《中国市场》2012,(27):49-50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促进就业转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就业靠培训,岗位凭技能"的企业用人机制不断成熟,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为此,本文对山东省胶州市近几年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对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粮食主产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所在村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投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地域,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粮食主产区应该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尤其是保证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粮食主产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规模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非农就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探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东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低,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制约,致使转移就业的劳动力素质层次低,转移收入不高,在就业行业与领域的选择上处于劣势,就业具有间歇性和非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商》2015,(6)
产业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发生,会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人数庞大,构成了我国庞大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农村劳动力往往随着产业转移而在地域上产生流动,产业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趋于饱和,中西部地区承接条件日趋成熟,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实现就业。国家应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制度改革,同时完善农村劳动力保障体系,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就业双轨制的背景下,源自于企业体制转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增劳动力与就业机会增长的缺口三方面的压力,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异常的严峻.失业和就业问题将是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矛盾的焦点.本文拟从目前我国转型期滞后的就业制度分析入手,论述现存就业制度对失业的影响,指出要解决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就业制度的变革应当先行.  相似文献   

17.
魏新强 《商场现代化》2007,(15):384-385
本文在分析我国人力资源概况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取消劳动力就业的户口限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障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基础上,探寻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快速、有序转移,城乡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媛媛 《商业时代》2012,(27):105-107
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管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统包统分就业制度的消除,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向城市转移。但劳动力流动给城市带来的就业压力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限制性劳动力流入的措施,以及户籍制度对农民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劳动力转移仍然面对重重制度性障碍。因此,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废止对农民工就业的限制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是目前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纷纷实施产业升级的战略,伴随着所谓的"腾笼换鸟",也出现了"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的转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出口企业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加快了这种转移.今年初2000万农民工返乡,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原有的农村劳动力"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情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开始出现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就业统筹和区域的均衡发展是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