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期雨水调蓄池是对服务范围内的径流雨水进行截流和储存,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初期雨水污染的设施。本文以某县城中心城区为例,详细介绍了调蓄池容积的计算方法、调蓄标准、运行模式及调蓄水体的出路,研究了调蓄池运行过程中对合流制排水系统产生的环境效益,为今后完善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对雨水的蓄存,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湿地等相结合。滨江滩涂作为常见的水岸型湿地,可以成为城市雨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建设方案可以减少城市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其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在城市滨江滩涂地的规划建设中,如何引用海绵城市理论,从低影响开发的角度综合考虑城市雨水系统与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成为文章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住建部、财政部已发布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而陕西省目前并无出台强制性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这种情况下,综合考虑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功能性、经济性以及景观效果,本文建议我省海绵型小区建设可首先从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植草沟及植被缓冲带入手,在工程造价涨幅可控范围内,做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提高小区的舒适度及观赏度。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其通过雨水储存的方式实现水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缓解城市洪涝,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本文以SWMM模型为基础,对其展开分析,并阐述了海绵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介绍了基于SWMM模型的海绵城市规划系统,目的在于加快城市排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规避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城市建设与气候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海绵城市工程建设需因地制宜。以广东省深圳市碧岭湿地工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应用。该湿地工程通过构建海绵和安全体系工程措施,能实现年径流量总量控制、年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利用目标。希望本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可以对南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LID/GSI技术是应对城市雨洪问题的有效理念和技术体系,多用来研究探讨雨水滞留系统表层植物及下垫面滤料的更新。但同时,滤料的层叠造成滞留池内氧分供应缺失,长期滞留的污染物滤料堵塞、水力水头损失等现象也颇为常见。CRCT(constructed root channel technology)植物根孔技术近年来在农业及水质处理方面的大量试验证明,植物根孔在土壤水分流动及物质截留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能,对由填埋植物秸秆作为滞留池填料/介质,结合生物滞留池的特点,对常年雨水的调蓄及水质处理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城市面貌、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提出了如何提高雨水在道路绿地中的渗透力并加以收集利用,优选了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化树种,在道路绿化动态分析中提出道路绿化要结合行车速度、行车方向进行合理设计,在道路绿化配置方面提出对道路不同区域绿化设计的优化思路。本文结合设计实例——邳州银杏大道的绿化设计,论述了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动态和绿化配置理念在此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雨水滞留设施是一种有效的雨水储蓄与净化处置技术,具有蓄滞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面源污染、补充地下水等功能。文章详细分析了单个雨水滞留设施和多功能雨水滞留设施的结构组成、功能和适用范围,依据龙岗河流域设置雨水滞留设施的主要目标,确定缓冲池+一级下渗池+二级下渗池+雨水滞留池构成的多功能雨水滞留系统为主要雨水滞留系统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的自然灾害以及环境变化应对能力较为突出,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可以有效提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综合性能,会对城市发展形成极为有利的影响。本文将以海绵城市相关内容介绍为切入点,对其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展开全面论述,期望能够为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建设水平提升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一、前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平衡充分与绿色生态的发展。鹤壁市推广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市经验,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开展淇河、卫河、汤河、共产主义渠等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高效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鹤壁市“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11.
缪维维  杜建康 《中国西部》2014,(21):131-132,135
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蓄排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完成了对既有排水系统的提标改造,解决了区域积涝问题。上游雨水调蓄设施效法自然水塘的形式,结合景观设计,将高速公路沿线的弃土堆场改建为雨水调蓄塘,滞流上游雨水,大幅削减下泄流量;下游结合区域道路改造新建雨水分流管,将雨水优先排至河道。使得在较小的工程投资下,达到对既有雨水系统提标改造的目的,并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和雨水洪涝灾害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建设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各个城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因而相应的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采用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为海绵城市PPP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雨水灾害和水污染是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仅重视看得见的高楼大厦,不重视城市地面以及地下设施的跟进。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系统管理工作,我国海绵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国情、气候以及地理等因素,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就具有了现实意义。本文除了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理论,还探讨了构建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4.
《江苏科技信息》2020,(2):29-31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还处于初步试验阶段。整合目前相关规划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文章提出一套全系统统筹协调的水资源利用方案编制流程,以定量分析的方法落实了雨水资源利用率指标,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城市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这导致城市雨水径流不能及时排泄,长时间滞留在地表,使得城市内涝加剧,雨水质量变差。本文以城市雨水处理与净化技术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常规处理工艺的沉淀、过滤及消毒等流程,指出人们应结合城市雨水的水质特征和雨水利用系统的特点,选择和设计雨水处理工艺,以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处理雨水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雨水处理技术,在城市雨水控制利用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雨水径流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分析总结人工湿地的实践效果基础上,对人工湿地技术在当前国内快速发展的雨水管理与利用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如雨后春笋,然而城市中不透水路面的排水问题也日益突出,可靠的雨水管网系统是每个城市所需要的。本文通过分析设计雨水管道流量的不确定性、雨水管道过水能力各水力因子的不确定性、雨水泵站的可靠性、设计雨水管道理论的可靠性等,为我国城市的雨水管网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9月9日上午,2018海绵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开幕.本次国际研讨会由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及水利部三部委共同支持,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专业委员会、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理委员会、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共同承办.据悉,此次峰会是业内学术水准最高、组织规模最大、参会国家最多的全球性海绵城市建设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30个国家级试点城市现身说法,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西安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等领导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9.
孔嘉敏  孙钰 《天津经济》2014,(1):45-49,86
城市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借鉴国外雨水利用的成功经验,提出循环经济理念下城市雨水合理利用的有效路径。天津市一直以来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雨水合理利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东北地区城市雨水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雨水花园在回补地下水、防治雨洪以及降低水体污染等方面的功能,本文对东北地区雨水花园设计过程中的花园功能定位、花园选址、花园规模、花园竖向设计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笔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这对东北地区雨水花园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