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通过分析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榆树下的欲望》,剖析几位主要人物的人性,从而展示奥尼尔特有的悲剧观及宿命论。  相似文献   

2.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多面性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对人生具有独到而深刻的洞察力,发人深省。《天边外》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反映了三位主人公罗伯特、露斯和安德鲁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他们或者沉醉于梦幻,或者一味地抱怨生活,或者逃避自我,但都没有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造成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悲剧。同时,《天边外》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己沟通、理解、宽恕与和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了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主人公塞莫尔的人生悲剧。主人公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其自我在渴望成为真正美国人的本我欲望和由犹太文化及宗教教义主导的超我相互冲突中的调停妥协。正是人格体系这三大系统的不协调,加之动荡的外界环境最终导致了塞莫尔的不幸。  相似文献   

4.
运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来探析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玛丽的内心世界,发现其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以及最终精神崩溃的实质是无意识潜流对自我意识的颠覆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这在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以《人寰》为例,它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恋父情结”;特殊年代里,人性遭受到的压抑和力比多的冲动;以及在超我的作用下,人性本能的自我超越与升华,深刻揭示出了女性内心隐秘的情感,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同时,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教育分支之一的艺术教育这个侧面。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艺术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透视亨利·米勒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亨利·米勒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方式.展现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畀端。  相似文献   

8.
弗罗姆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内有独特发现,他的释梦理论不仅仅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有超越。弗罗姆高度重视对象征语言的分析和理解,他的释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辨证因素,他提出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说。  相似文献   

9.
《远大前程》中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远大前程》的悲剧色彩、象征性环境中的悲伤气氛以及幽默中隐含的悲哀三个方面对该部作品中的感伤基调进行了确位分析,并尝试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的相关方法对其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其作品《诗学》中阐述了有关悲剧的理论,提出五点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以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出身高贵、品德居中、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中间人。这些悲剧理论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奥塞罗》的创作中,从《奥塞罗》的情节布局,即情节的严肃复杂、有机组成和结局效果等方面可以看出莎翁对亚氏悲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富含启发性的人生哲理。追求和平、渴望宁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奥尼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反映出的观点和老子的基本上是一致的。文章从对比分析老子的《道德经》和奥尼尔的作品出发,探讨了道家思想对奥尼尔作品的影响及二者在思想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的作品一向以抽象玄虚而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他精心雕凿、苦心经营而成,有时甚至苦涩难懂。本人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对其作品之一《一桶白葡萄酒》,在浅层次上对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诠释,从而知道这种理论方法对文学方面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分析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红的假日》是作家毕飞宇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展现当代知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痛苦和挣扎的短篇小说.细致入微、生动真切的心理刻画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分析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主人公林红的本我、自我,超我进行分析,能更深刻地体会当代人的身体和灵魂在权力和文化重压之下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诗学》集中体现了他的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学说的开端。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和性格论出发。对赛珍珠作品《大地》中的女性人物阿兰的个人命运悲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性格复杂的悲剧女性——爱碧,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武则天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低等动物,母爱是天性。虎毒不食子,作为母亲,杀死自己的孩子,她们是可恨的,但是在当时特有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她们又是可怜的,不能简单地批判她们离经叛道、心狠手辣、蛇蝎心肠,其实她们是男权社会的反叛者,是残酷现实社会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曾在西方世界掀起过一场庞杂而旷日持久的"精神分析热".他一生著述颇丰,然而在弗洛伊德式革命所带来的众多成果中,却较少有人论及其精神分析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实践来源及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废都》不仅是一部“世情”小说,更是一曲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挽歌.该文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从小说中关于庄之蝶性的描写入手,分析出压抑、投射、幻象、撤消和仪式等心理防御机制在其人格结构中的具体体现,探寻庄之蝶形而下生命匮乏的密码,进而重新发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和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8.
《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体系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哈代在创作中受到希腊悲剧,特别是 亚里斯多德悲剧主角“过失”说理论的影响,小说具有凝重的悲剧色彩。《卡斯特桥市长》以俄狄浦斯王的神话故事为 悲剧模式展开情节并完成对亨察尔这一悲剧主角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这两部剧作在创作背景和表现主题以厦女主人公的塑造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雷》与《榆》的这种并置形成的互文性凸显了家庭悲剧所映射的广泛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发达工业社会的攻击性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的特色之一是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展开分析和批判。他赞同弗洛伊德所作的两种本能理论假设,也就是性(生)本能和攻击(死)本能的理论假设。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生来具有这两种本能,攻击本能不管一切“升华”而追求“死亡”,而性本能却追求生命,结果是破坏本能只能在它为性本能效劳时才对文明与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