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国维1906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深入解释了屈原文学的根本精神,即在对屈原主体人格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屈原文学的精神就是"国身通一"的具体体现。这是王国维认定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根本原因。而叔本华的哲学则是王国维分析屈原文学精神的外缘,而非根本的思想凭借。  相似文献   

2.
从对"新世纪文学"的想象至今,"新世纪文学"作为一种学术命名,已被广泛使用。笔者认为,一个社会性时间的"新世纪文学",也即所谓的"文学新世纪",对分析认识晚近以来中国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最初,是因为人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忽然意识到当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整体氛围和格局,乃至人们的文学意识都已悄然改观,因此使用"新世纪文学"这个概念试图对其进行现象探讨。本文描绘新世纪文学的图景,针对当代文学想象力弱化的现状,分析传统文学法则在遭遇不同亚文化群体时所陷的困境,并针对这种困境提出了可能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唐代诗歌和日本《万叶集》中都有以七夕为主题的诗歌,中国文学的基调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文学作品强调"文以载道,心怀天下",因此表现在文学情感上是既有"横向"的,又有"纵向"的。而日本文学则从个人感情立场出发,将表现集中在歌颂美、爱恋和悲伤等感情上,因此在文学思想上呈现"纵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打工文学"作家王十月最新审视并书写乡土的作品,《米岛》展现了中国农村60余年来纷繁复杂的生死故事。本文分析其魔幻色彩的具体体现以及史诗性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融通——群辩"教学模式的提出,有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依据,从内涵看,"融通"指的是文学与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交融,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联系;"群辩"指重视学生联想、想像能力与科研、质疑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在教学实践上体现在以下环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指导,考试考查。研究这一模式的意义是:知识的"融通",可以拓宽专业视野,鼓励主动求知;能力的"群辩",可以增强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为河南金丹乳酸有限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小改小革"、"单项突破"和"整体工艺技术提升",河南金丹乳酸有限公司实现技术创新"三级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突出重围,成长为国际一流企业,形成国际乳酸生产的"中国优势",其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众多中小企业有借鉴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信达雅"三原则在中国翻译界的是非争论从未停息过。在坏"译本"充斥市场的今天,重新提倡"信达雅",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即"准确、通顺、简明",或"信达简",对现代翻译危机有警醒之效。而要做到"信达简",要从外语水平、工作态度和中文水平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看来,"小巨人"的典型代表是姚明。说他"小",是指年纪轻;说他是"巨人",是指身材高和技能强。这样看来",小巨人"这个概念倒是充分体现了"小中见大"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无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  相似文献   

10.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与意义是深远而又深刻的,他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作者意识和文如其人的作者批评意识,为中国文学的抒情特征更为内在化﹑个人化﹑自我完善化奠定了基础。而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但丁是第一个探索自己灵魂的人。因为有了但丁,人类精神在向意识到他自己的内在生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本文从解读《离骚》和《神曲》入手,探寻东西方伟大诗人屈原和但丁在情感表现艺术方面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课程教学的实际,探讨了在教学中融入"当代性"的原因,指出了融入"当代性"的路径:分配和安排适当的课内外时间,增加穿插介绍新出现的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新的文学样式、文学热点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学政策与动态等内容,从而最终达到适应当代文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发展改革趋势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关键词"仁""礼""君子"的翻译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外国读者是否能准确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而且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目前这三个关键词的英文译文均没有体现出原文的真正涵义,误导了外国读者,不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采用音译加注释的"和谐翻译原则",既能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特色,又不让外国读者误会为"文化威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文心雕龙》在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之下,已发展成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刘勰说"声发则文生矣"。可见在人类早期音乐和文学就是相伴共生的,音乐和文学关系紧密。本文将论述《文心雕龙·乐府》之"乐",其主体包括乐府的音乐思想、诗与乐的关系以及"乐与政通"三个方面。具体而言,乐府诗的音乐思想是以儒家礼乐为主的,古者诗歌无别、诗乐互为表里是诗与乐的关系,乐和政治的关系则侧重于音乐在政治中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对现代旅游景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论语》思想对韶山景区进行解读,发现在景区管理中存在忽视"为政以德",管理简单粗暴;忽视"中庸"之道,景区定位不准;忽视"人不知而不愠",缺乏对游客的合理引导;忽视"君子无争",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借鉴《论语》的思想,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加强景区制度管理;应"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加强游客管理;应"揖让而升",合作共赢,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阿斯彭文稿》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中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是"詹姆斯最才气横溢的中篇小说",其中作品多处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本文就象征主义手法在作品的情景描写、人物形象和场景等方面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透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6.
姚华是清末民初画坛上一位全才大师,他的画论体现出了鲜明的文人画精神,对作为哲学本体的"道"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画虽小,道宏之",他既主张画作要"常参造化之权",同时也认为"文人之画有人存焉",他认为画不仅仅要反映自然之道,更重要的是对"人之道"的自然抒写,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兄弟》的创作中,余华几乎用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笔墨描写"文革"这个特殊时期,而其余三分之一则是在为"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做铺垫。余华的文革叙事沿用了常用的儿童视角进行展开性的描写,但这种儿童视角已经是经过他的多部作品发展后的创作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在儿童视角的描写下,辅以群体的"狂欢化"描写和冷静的"零度写作",让整部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深刻,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儒家“无为”思想的几点思考——朱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一是"修己",二是"用人",目的是"大治"和"有为",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博览会"这一概念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在近代中国多被称为"商品赛会",它是20世纪初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一种新事物。近代国民对于"博览会"概念的认知以及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发展,是和民族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图分析近代中国"博览会"概念的发展演变及其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末高僧蕅益智旭,早年诵读儒家经典,后入释门研习佛学,于佛法有成时又撰《四书蕅益解》,以佛释儒。其中的《大学直指》透显出智旭对《大学》一书的独特见解。他解"大"为"心",解"学"为"觉",认为"大学"即觉知自己的本觉真心。如此,便不必再言"三纲领",而"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亲民、至善皆是明德中事。至于"八条目"又仅是达成佛教境界的八种修行功夫。智旭所关心的不是其注解是否有文字训诂依据或是否符合儒家义理传统,而是如何通过注解儒家经典达到阐发佛家教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