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田明 《中国证券期货》2012,(11):255-256
一个国家治国安邦的根本是宪法,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中国和南非两个国家宪法的介绍和对比,分析两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异同之处,得出其从工具走向权利的可能性原因。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理智的选择,崇尚宪法权威是践行依法治国的逻辑推演,而宪法仪式则是实现宪法权威的有效形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宪法宣誓”这种宪法仪式,这对于我国宪法的发展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从宪法、宪法权威、宪法仪式的内在逻辑及国外宪法仪式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宪法仪式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宪法誓词,宣誓形式,违背宪法誓言的责任以及宪法仪式的宣传规模和主题都应当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4.
5.
贺颖来 《金卡工程》2010,14(3):167-167
宪法判例是指宪法解释机构在具体案件中实行”先例原则”,被上级法院认为违反宪法的法律、命令等,下级法院在以后审理的案件时也将拒绝适用。宪法判例是法院在审理有关问题作出相应的判决中形成的。本文就是要在介绍宪法判例制度的同时,探究宪法判例对我国宪政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吕琴 《金卡工程》2009,13(5):20-21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西方独特文化中的产物,它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则是东学西渐的结果。宪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即支持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结构。通过对西方和中国宪法的社会基础进行比较分析,试图阐明近代宪法为何最先产生于西方,探析近代宪法在中国产生的缘由,对准确把握宪法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学理论界对宪法与刑事诉讼法之关系强调宪法对于刑事诉讼法之统治,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全面揭示二者关系。实现二者的双向良性互动是该层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里试着从宪法性刑事诉讼原则的确立与刑事诉讼权利的宪法化两方面展开探究,对二者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朱楠 《金卡工程》2010,14(9):93-93
2001年至今,出于对法治和宪政的期待,关于"宪法司法化"的讨论一直很热烈。宪法司法化主要指宪法可以像其他法律法规一样进入司法程序,直接作为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2008年底,曾经轰动法律界的"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齐玉苓案的最高法司法解释被废止,关于"宪法司法化"的争论再次展开。在此,本文梳理相关概念,对"宪法司法化"进行理性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睿 《金卡工程》2010,14(6):42-43
民法和宪法的关系,不论是在民法学界还是在宪法学界都一直被关注。民法是私法,宪法是公法,然而,公私法划分理论不应成为民法宪法关系的牢笼。在市民社会的构建中,民法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宪法却像一把更大的保护伞,使得民法在其庇护之下能更好的发挥其对市民社会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些论述都预设了一个前提,即此意义上的民法和宪法都是在特定时期一国法律体系框架内。  相似文献   

10.
彭青松 《金卡工程》2009,13(9):51-5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监督是随着宪法的产生与实施而出现的,对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从回眸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建立入手,透视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状,剖析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弊症,前瞻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每次进行宪法修改前后,都会引发宪法修改对于宪法根本法地位、宪法权威是否侵犯的争论。宪法的修改有全面修改、局部修改、有形修改和无形修改等多种形式,各种宪法的修改形式都因为各自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的方式对宪法的权威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宪法序言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进入现代,美国《联邦宪法》面临严峻的挑战。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发生了一场"宪法革命":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和总统权力的膨胀。此后,这一趋势得到加强并被固定化为宪政模式的永久改变:联邦制由"二层联邦制"变为"合作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结构由三权均衡变为所谓"强总统"模式。然而,《联邦宪法》的延续性虽未遭断绝,但其延续不应被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赵宏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1):65-78
作为宪法研究的重要方法,规范宪法迄今在我国已获得相当发展,但由于缺乏违宪审查制度的配合,我国的规范宪法成果目前只能停留于思想启蒙和学者自道。而规范宪法的僵局同样映射出宪法实施的僵局。如何在制度阙如的背景下克服宪法实施的困境,便成为规范宪法学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源自德国的部门宪法对此提供了重大启发。德国法对于部门宪法的研究主要在于借由"宪法分则"的确立,发挥宪法规范对于各个社会功能领域的辐射和渗透作用,但对于我国而言,部门宪法的引入或许能够为无法与制度实践衔接的宪法释义学提供试炼的场域,并最终反向促进宪法基本权释义学的提升,以及宪法的现实落实。  相似文献   

14.
进入现代,美国《联邦宪法》面临严峻的挑战。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发生了一场"宪法革命":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和总统权力的膨胀。此后,这一趋势得到加强并被固定化为宪政模式的永久改变:联邦制由"二层联邦制"变为"合作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结构由三权均衡变为所谓"强总统"模式。然而,《联邦宪法》的延续性虽未遭断绝,但其延续不应被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金欣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1):110-127
19世纪末,中国知识人在探求中国富强之道的过程中,注意到宪法和立宪政治对国家实现富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宪法-富强”观延绵一个多世纪。中国立宪史上的“宪法-富强”观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富强为体,宪政为用”,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晚清,部分清廷官员和知识人相信“宪法-富强”观,但很多人是借此论证实行立宪政治的必要性,说服清廷实行立宪政治;“宪法-富强”观在民国沉寂的原因是宪政已有孙中山设定的发展路径,再无须论证宪政之性质、作用与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宪法-富强”观重现,是为了凝聚全国人民,给革命政权提供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宪法司法适用符合宪法的法律特征,对真正树立宪法权威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存在两种意义上的宪法司法适用,一是违宪审查,二是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对于违宪审查,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善,造成违宪审查制度在现实中并未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在现有宪法理论与政治制度下,选择一种有效的模式,并通过立法对违宪审查的范围和程序进行规定.而将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虽然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但这一制度与宪法的地位、作用不符,同时也与法律制度矛盾,在法理上没有依据,所以不应将宪法作为直接判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谢雯  李喜莲  陈雪琴 《金卡工程》2009,13(10):48-48
宪法概念是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构建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时宪法概念加以阐述是法学界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定义宪法,不仅要把握其本质属性,同时也要考虑外延的价值,从而规范宪法内容,保持宪法稳定,促进宪法适用.本文试以宪法学界常见的定义为基础,探究给宪法概念下定义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宪法是十八世纪资产阶博士,主要研究宪法学、法理学;级革命的产物,蕴含了一系列人文精神,如民主法治,权利保障,分权制衡,等等WTO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其旨在将立宪主义的各项基本原则运用到政府贸易政策上,将传统上属于国内问题的对外贸易政策宪法化和法治化。由此,WTO也蕴含了诸多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9.
张婷 《金卡工程》2008,12(12):11-12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宪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在法学界曾引起了一场广泛的讨论,但尚未透彻.因此,继续讨论这一问题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笔者认为宪法与民法的关系是相互配合,彼此互动,具有共同的基础,统一于体现了人权价值的宪法之中.  相似文献   

20.
陈泊云 《中国外资》2010,(24):172-173
宪法司法适用符合宪法的法律特征,对真正树立宪法权威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存在两种意义上的宪法司法适用,一是违宪审查,二是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对于违宪审查,宪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善,造成违宪审查制度在现实中并未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在现有宪法理论与政治制度下,选择一种有效的模式,并通过立法对违宪审查的范围和程序进行规定。而将宪法直接作为判案依据虽然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但这一制度与宪法的地位、作用不符,同时也与法律制度矛盾,在法理上没有依据,所以不应将宪法作为直接判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