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国内物价持续上涨.居民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同时,在国际上.人民币又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一国货币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必然伴随货币的对外贬值(汇率下跌),而目前人民币为何会“内贬外升”?老百姓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
张岚 《中国外资》2008,(4):45-46
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宣布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已经多次小幅升值。从目前的情况看,小幅的币值调整对宏观经济没有造成大的震荡,但是从中长期趋势来看,人民币的确存在升值的要求,中国贸易顺差逐渐增加,外汇储备持续上升,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如何应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2005年1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但考察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四种货币,从2006年1月后,虽然人民币对这四种货币的综合比例关系是升值的,但人民币汇率基本不变。所以,2005年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并不像人民币兑美元那样不断升值。  相似文献   

4.
2007年,国内物价上涨较快而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升值态势,这种人民币对外购买力上升和对内购买力下降的现象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该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了货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其次指出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重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并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软。  相似文献   

5.
杨兆宇 《时代金融》2014,(29):173-174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各种货币之间汇率的波动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国内保险业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保险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保险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压力与人民币汇率趋势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宜 《上海金融》2004,(1):43-46
近期,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成为了国内外金融界的焦点。本文试图把人民币汇率问题回归到其货币问题的本质,在区分短期汇率决定和长期汇率决定的基础上,侧重于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趋势的角度,探讨由短期升值压力和长期贬值压力所构成的汇率趋势进退维谷的两难,进而提出摆脱困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葛兰杰因果分析等计量经济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波动并不遵循购买力平价理论。因而不应以该理论为依据要求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8.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各种货币之间汇率的波动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国内保险业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探讨人民币升值对保险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保险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良 《中国外汇》2006,(9):54-55
一直以来多数投资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与亚洲货币息息相关。在人民币汇改一周年后,其汇率再次创出新高,同时亚洲货币,尤其日元也出现了走强的迹象。部分人士认为人民币走势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备受投资者关注,致使人民币与这些货币的相关性逐渐增强。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人民币升值与实质的外汇交易并无直接联系,那么日元在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的情况下呈现的强势源于哪里?  相似文献   

10.
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需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考察了1999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胀预期、股票价格波动和人民币汇率是影响长期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股票收益率和通胀预期都是衡量企业和居民持有货币的重要机会成本变量,但通胀预期占主导地位。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增加了长期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样本期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效应是造成中国A股市场动荡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至少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和考虑人民币汇率因素,尤其是当前应特别注重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成为成为近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从学术角度来看,人民币确实有升值预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内在价值也在提高,因此人民币有升值压力是不容置疑的.各种因素的存在使人民币升值成为趋势,近期人民币汇率会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特色、利弊、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日在上海首次披露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所参考的“一蓝子货币”的组成原则,并表示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是主要的篮子货币。周小川同时透露说,“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这些国家的货币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也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货币也在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范围之内。各国的经验证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往往不能对经济失衡及时进行调整,使得矛盾不断积累,最后通过货币危机的形式,对经济的失衡进行纠正。政府保持了公信力、保持了进行国际谈判的筹码、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为今后政策的调整留下了余地。总之,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均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期博士沙龙武汉大学商学院孙兴全、陈宁、华南理工大学李旭辉博士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币升值压力下的汇率政策选择比较:中国和马来西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汇率弹性指数对人民币和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弹性进行分析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和林吉特的汇率弹性有所增大,但是货币当局也在力图控制本币的升值趋势。采用G-R模型进行分析表明,中国和马来西亚本币升值压力是国内货币市场失衡的结果。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两国外汇市场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分析还表明,如果外汇市场升值压力用汇率调整的方式吸收,外汇市场所面临的升值压力会减小,货币政策独立性会增强。  相似文献   

14.
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使用购买力平价的观点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认为人民币的购买力强,应该升值。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紧紧结合了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从中国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汇率的资产市场理论为基础,主要地运用货币论解析人民币汇率问题,探明了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政策建议。我们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应该贬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传统的贸易条件理论,本币升值会导致本国贸易条件①的改善,有利于增加本国居民的福利。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本文采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的数据进行了VAR建模,计量结果发现人民币的升值没有显著改善中国居民的福利。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厂商出口定价方式的选择(当地货币定价),应对措施是中国需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民币升值,许多投资者开始厌恶持有外币,甚至在有外币支付计划的情况下,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升值真的会使所有外币持有者蒙受损失吗?规避弱势货币人民币升值的表述并不准确,应该是人民币对部分货币升值。而欧元、英镑等非美元货币并不是烫手的山芋,盲目兑换这些货币,不仅没有规避掉汇率  相似文献   

17.
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使用购买力平价的观点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认为人民币的购买力强,应该升值.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紧紧结合了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从中国的经济利益出发,以汇率的资产市场理论为基础,主要地运用货币论解析人民币汇率问题,探明了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政策建议.我们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应该贬值.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出口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在两国货币之间,用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比率。笔者就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出口方面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几方面的对应政策。  相似文献   

19.
赵胜利  韩雪峰 《时代金融》2013,(30):128+142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启动新一轮的汇率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革汇率生成机制,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第二、适度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即人民币作小幅升值,当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从汇改开始到2013年6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8.1100升值到6.1806,升值了31.22%。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进出口贸易方面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有效汇率微幅升值自2005年7月20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7.07%,但兑一篮子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却只累计升值了3.7%,且升幅主要集中在2005年度。在2005年7月20日人民币汇改至年底期间,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幅度高达3.3%,2006年仅升值了0.1%,2007年以来只微幅升值了0.2%。究其原因,美元疲软下跌迫使非美货币反弹走高,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升幅受限(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