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松 《嘉兴学院学报》2010,22(1):22-24,28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给悲剧价值论建构起了“欲—解脱”这样一种二元结构,这一悲剧价值观念有着中西思想来源,它的形成是中西思想相互借鉴的产物,这些因素使得王国维悲剧理论中带有浓厚的价值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雷曼倒塌举世注目。到底是什么原因将雷曼这艘巨轮推向了万复不劫的深渊?它的覆灭给世人留下哪些惊醒?人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关于巨人倒塌,众说纷纭,笔者观察到这些分析大多数集中在对雷曼本身的剖析和解读上,而对引发雷曼悲剧的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的分析则显得明显不够。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全面分析、阐述了雷曼悲剧的根源,揭示了雷曼消亡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骆驼祥子与于连的悲剧性比较,揭示了中西悲剧相同的现实性、批判性和个体反抗性以及更深层次对于社会与人和人自身探索角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公地悲剧是界定不清的模糊产权引起的最严重的激励问题。它表明,当许多人都有权使用一项公共资源时,就存在过度使用这项资源的激励。本文以浙江永嘉楠溪江的捕鱼权为例说明这一现象。产权最优配置对于解决上述公地悲剧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产权理论提出了配置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谁拥有产权是最重要的问题,社团产权和个体产权都是解决公地悲剧的途径。社团产权是共同享有的,当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而公共资源也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因此,公共资源的产权一般是社团产权的典型。笔者认为将河流的排他性捕鱼权配置给社团比置给个体更能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社团产权安装类似于俱乐部的产权制度,它是高效率的源泉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尔王》是当今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剧作。因为莎士比亚在该剧中主要揭示的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剧中的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了老一辈兴衰原因,新一辈的忠贞与奸诈。该剧通过两人家庭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莎士比亚通过对其理想人物考狄利亚的刻画,谴责了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从而唤起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友情和爱的世界。使人间更加美好。该剧《李尔王》对当今社会也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对苔丝生存的精神生态空间进行探索,反观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贞操道德观以及宗教、法律对人精神空间的挤压和控制,揭示现代理性文明对自然人性的扼制和毁灭,从而揭示造成苔丝悲剧的本质真相,加强对理性文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力图深刻地揭示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形象,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性格特征,揭示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现实之间的矛盾.说明哈姆莱特的性格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铁凝小说把笔触直接指向深层的人生探索,揭示出现实生活的各种残缺,演出一幕幕现实人生的悲剧,作者借此呼唤真情,呼唤完美的人性。她的小说显现出物质残缺、身体残缺、文化残缺等种种残缺的境象。通过大团圆结局、几乎无事的悲剧、凡人的悲剧透露出她的作品的悲剧意蕴。挖掘出社会的落后与贫困、社会变革和社会动乱、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个性泯灭与道德沦丧等造成残缺的原因。通过残缺的揭示体现出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复苏、对美好爱情的期盼、对完美人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哈代一本非常成功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男主人公克林从大都市巴黎回到家乡荒原,试图改造荒原,实施“广泛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人生经历。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因为克林在理想和爱情上的盲目性,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在给自己带来悲剧的同时,也将毁灭带给了周围的人。追求和谐的今天,认真解读哈代,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悲剧,它为何具有强烈的审美作用一能够引起人们长时间的感情波动?自从悲剧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的著名悲剧,几乎没有一部不是写人的“自我”寻找的艰难历程的。整个一部悲剧史,简直就是一部人类寻找自我的历史。固然,在所有的文学门类中,名作、杰作都不可能抛开人的“自我”,因为文学本来就是人学。但是,悲剧作为“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悲剧意识,即它能够深刻地、不加掩饰地把人生的、人类的紧迫性、危机性和艰难性,明白地、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眼前,使你不能躲避、不能够欺人和…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的悲剧艺术相通于世界,又极具民族与个性特色。其类型大致有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小人物悲剧和命运悲剧四种。悲剧成因多数来自于人的自身,悲剧主角不存在好坏的截然分野,悲剧冲突各有合理性与片面性,悲剧结局具备民族与文体特征。对于最后一点,文章从“大团圆”“庄与谐”“意象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的奥涅金开启了占据俄国文学重要地位的"多余人"形象。本论文将从"超越"的角度分析这个"多余人"鼻祖奥涅金的悲剧性。悲剧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论文从奥涅金超越的动因和超越最终失败的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多余人"奥涅金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首先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的学者,为中国后来的悲剧研究开了先河.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在考察视角的选择、悲剧精神的阐释和结构标准的界定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却有一以贯之之处.随着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系统深入,其悲剧思想从受叔本华的强烈影响到真正走进中国戏曲,从推崇出世解脱到看重“主人翁之意志”,从结构上的机械认定到灵活处理,已然发生了转变、发展而进一步成熟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展示两个主人公的三个阶段 :童年 ,成年 ,死亡 ,他们经历了从自然界到现实生活又回归到自然界中的悲剧 ,分析了引发悲剧的三个主要矛盾。从而得出结论 ,社会衡量婚姻的金钱和地位至上的标准必然引发了种种冲突 ,从而导致了这一悲剧 ,因此也就构成了这一悲剧的可然性。  相似文献   

15.
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里,鲁敏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城市平常人物的平常生活,揭示城市现代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生存困境,对人性与存在本质进行了尖锐的追问。作为一个时刻关注人类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的作家,鲁敏的城市批判小说在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中含着先锋性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进入康雍乾盛世以后,秀水朱氏家族中的诗人表现出由进取转为退缩的迹象。反映在诗歌上,便是从积极探索外部世界转变为深入观照和审视自我心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朱彝尊的从弟朱彝爵,其《鹤洲残稿》中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生意识。他笔下的山水已被诗人主体化了,传达的是诗人的内心境界;还有不少描写贫穷生活的诗歌,但悲苦之吟中不乏悠闲之韵,表现出的精神境界是超脱的。就思想和艺术的同一性而言,描写真挚、抒发真情是朱彝爵诗的一大特点。但过于注重个人命运和内心体验,儿女情浓,风云气少,则是朱彝爵诗词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继承中外文明的优秀成果,受马克思的启发,结合民族实际创立了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题,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以及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民生主义对我国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认识到改善民生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改善民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善民生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全方位系统工程。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启示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发展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利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精神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它具有隐蔽性与渗透性、共享性与增值性、发展性与超越性、持久性与传承性等特性。精神利益的实现有助于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量;有助于增强主体内驱力,发挥人的潜能。满足精神利益的现实路径应是发展生产力,积极促进精神生产,引导人们追求合理而健康的精神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