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其实,在生活当中,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即使是一个人,由于其所站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国人对前不久发生的美国“问题捐赠”事件的种种反响就是如此。有媒体报道,去年五月,一批运抵北京的美国慈善机构捐赠的医疗物品被查出有严重问题,其中一些医疗用品超过保质期和使用期,部分医疗器械是重复使用的二手货,大量带有污渍、霉点以及破损掉色…  相似文献   

2.
老亢 《企业标准化》2006,(1):116-116
记得有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两个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地上的污泥,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其实.在生活当中,对于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是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即使是一个人,由于其所站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国人时前不久发生的美国“问题捐赠”事件的种种反响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品牌经营不能"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个成语,说的是有几个盲人遇到了一头大象,他们十分好奇,就上前摸了大象,然后就对别人炫耀大象的模样.一个说"大象就像一面墙";另一个说"大象就像一根柱子";第三个说"大象就像一面芭蕉扇";第四个说"大象就像一根绳子".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很多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出的结论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2005年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年,为什 么这么说?如果一个从火星来的人到了 地球,来观察世界上各国的经济情况, 来观察中国,他会看到什么?他看到的 是中国经济空前的繁荣。他看到拥挤的 餐馆,得出了消费旺盛的结论;他看到 了繁忙的建筑工地,得出了投资强劲的 结论,同时他也看到了非常繁忙的港 口,那么他知道中国的出口非常强盛. 因此有过经济学训练的火星人会得出这  相似文献   

5.
文晖 《英才》2014,(7):70-71
想说爱你不容易,混合所有制,一个并不新鲜的“新鲜事物”,曾经是羞答答的玫瑰而今看到了绽放的可能。只是,阳光依旧、和风依旧,成长的土壤却已然不同,混合所有制能拯救那些国企,尤其是金融企业吗?  相似文献   

6.
吕璞 《秘书工作》2023,(7):34-35
<正>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督查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要处理好事实判断、技术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做到既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又讲究科学方法。督查工作对一个事件或一项事物作出的判断通常分三个层级:事实判断、技术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是一种描述性判断,主要包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对事实真伪的判断。事实判断往往要排除主观因素干扰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张骏 《现代工商》2021,(2):50-51
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群做数据新闻的小朋友统计了上海的咖啡地图,得出一个结论:上海咖啡馆最密集的街道,每平方公里有五十多家咖啡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走在那里的马路上,差不多每走十几步,就能看见一家咖啡馆。  相似文献   

8.
解析“嫉妒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团队中,不是每个员工都乐于看到同事获得成功.嫉妒是人的一种不平衡心理.嫉妒心普遍存在于企业职工当中,因为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在同一个环境或不同环境的比较中,处于劣势的群体易产生嫉妒心理,可以说,差异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对这三大门户的创始人作过一个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张朝阳比较成功地改变了自己身上的“创业家基因”从而向一名“职业型企业家”转更。两年后,再来看这三家门户的掌门人,我们可以看到:丁磊告别青涩(但是仍然让人不太放心)、张朝阳凭着驾驭人事的老练手法进一步超脱日常管理,而取代昔日比较对象王志东的汪延,似乎只是一个过渡角色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年.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一个从火星来的人到了地球.来观察世界上各国的经济情况.来观察中国.他会看到什么?他看到的是中国经济空前的繁荣。他看到拥挤的餐馆.得出了消费旺盛的结论;他看到了繁忙的建筑工地,得出了投资强劲的结论.同时他也看到了非常繁忙的港口.那么他知道中国的出口非常强盛,因此有过经济学训练的火星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经济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的确非常繁荣。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你去询问中国国内的人们.会发现国内的人似乎是感到空前的困惑.不仅是企业家感到困惑.政府官员感到困惑,连一贯非常自信的经济学家们也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1.
评分是人们试图影响世界的一种方式,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Oinl汪是一个给周围事物评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这个“事物”可以是任何东西,比如北京最好吃的小吃、兰桂坊最酷的夜店等等。  相似文献   

12.
社交应用市场被一款名为“秘密”的应用搅动.作为基于通讯录的匿名社交产品Secret的第一个中国学徒,“秘密”在熟人社交圈微信和陌生人社交圈陌陌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你发表一个秘密,你的朋友会看到这个匿名秘密,并且知道是他们认识的人发表,但无法知道作者是谁.“秘密”似乎给在社交上天生羞涩的国人一个脱下面具、对真实朋友们说真话的机会.但面对大量涉及隐私、色情,甚至是恶意中伤的内容时,有人说它让人变得更真实,但也有人发出了“激发人性恶的一面”的质疑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审计理论基础认定的逻辑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计理论基础的科学认定对审计理论本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在具体的确认与选择上 ,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基于此 ,笔者拟从语言学、哲学与史学入手 ,结合审计学具体知识 ,对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进行广义与狭义的逻辑思考 ,希望得出科学的结论。一、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语言学上对“基础”的定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与起点”(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11页) ,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含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 ,是事物发展的“源头”。具体到审计理论基础 ,可简单理解为审计理论发展的起点 ,是审计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杨先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打工仔”,十多年来,他在国企、外企之间跑了几个来回,在不同的领域担任过不同层级的主管。下面就是他的一段人生经历,从他的故事里,很多人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很直观: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手足无措;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他无所适从;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企业无法发展。“手表定律”的启示@文立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喜欢穿阿迪达斯运动鞋的年轻人喜欢喝的饮料是百事可乐,一个购买了飞亚达手表的人会选择杉杉西服,一个使用索尼随身听的人会偏爱三星手机……与此同时,不同的企业都在独立地宣传着自己的品牌,但是到了消费者那里,这些散乱的各种各样的品牌就变成了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形成的组合。我们还可以来看一个有趣的场景:在一个商场里有卖西装的,有卖领带的,还有卖手表、皮鞋、MP3的,而且每一个类别里面都有很多个品牌供选择。我们看到一个白领花费了半天的功夫来浏览和比较这些产品,最后选择的品牌如下:这些现象为企业…  相似文献   

17.
<正> 时代的前进,生活结构的改变,环境条件的差异,原先人们认为无价值的事物,或许会变得有价值了,或者反之;原先人们认为是“奢侈”的东西,而今逐渐被认为是必需品了;这种衡量的“法码”,实质上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可。不但不同的人评价可能会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它使得功能评价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看过《神探福尔摩斯》的朋友肯定会想,福尔摩斯的洞察力到底是从哪来的?他是怎么洞察到事物背后的联系的?其实,洞察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程度有别.《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一个人的洞察力显得尤为重要.有人甚至将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表现总结为一个公式,也就是“表现提高=减少错误+增加洞察力”.洞察力对于工作和生活、个人与组织都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过滤很多无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关注要务.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洞察力的理解可谓“毫无洞察力”,仅仅停留在“我发现了”的初级水平.那么,洞察力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在阻碍洞察力的发挥?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洞察力?  相似文献   

19.
时下,企业一些领导干部在对自己或别人的工作评价时,常常以某些存在的不足作为“瑕”,来和“玉”即优点和成绩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细枝末节。于是心安理得地认为:“人无完人”“瑕不掩玉”。这样,便给人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即:一个人存在一些不足或缺点是正常的,只要优点比缺点多就行,“瑕”毕竟不能掩“玉”嘛。  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瑕不掩玉”论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瑕”可能会掩“玉”。某报载,某人在省城当了大官,一日,荣归故里回家乡省亲,村人无不夸耀说此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然其老父却…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普通的军人,妻子是一名只读过初中的普通农民。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里,却出了个周围人都公认的聪明孩子。出生10个月会走路、兑话;一岁半会背诗唱歌;两岁半学完幼儿园中班教材,并能讲述完整的故事;3岁前会背古诗数十首,会写汉字近500个;没有进过幼儿园,却能模仿周围的事物画出许多图画;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妙方可言,我们只是在教育孩子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捷径”。记得还是在女儿生下来8个多月的时候,只要有人说话,她总是全神贯注去听,特别是看到周围一些孩子做动作时,她马上去模仿,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