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资间分配份额不是要素边际贡献或劳动力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市场上劳动供求规律所决定的“劳动商品”的劳动价格,职能资本所得剩余的数量则取决于劳动所得份额的多少。要素分配的具体比例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均衡,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主要因为,一是现实社会主义根本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二是按劳分配原则本身就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因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性质上看,按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等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二者缺乏结合的内在理论依据;从现实看,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分配都是不可能实行的(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和按分配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二者缺乏结合的现实基础。而且这种观点与过去那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对立  相似文献   

4.
初次分配公平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要实现初次分配公平,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平等竞争、按要素贡献分配和利益共享等基本原则。我国现阶段存在较多制约初次分配公平的现实约束,出现较严重的利益关系失衡,为此,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完善制度安排,促进初次分配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般理论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体现在非公有制领域和公有制领域内劳动者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上.但事实上,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公有制领域内将有更大的作用空间.其具体实现形式之一,即为公有制范围内劳动收入由V+Vm构成,而且对企业利润(M)中分配后的剩余部分,仍可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后者是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要素收入份额演变的研究逐渐增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逐渐向按要素分配的变迁,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初次分配中要素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给予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劳分配是指劳动根据其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体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个人依据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二相结合,一是指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并存;二是指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要借助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分清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萨伊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十六大报告的有关精神。  相似文献   

8.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看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 ,二者缺乏结合的内在理论依据 ;从现实看 ,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都是不可能实行的 (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和按劳分配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二者缺乏结合的现实基础。而且这种观点与过去那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对立起来的观点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就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根据历史数据来看,2001—2007年,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8年至今,江苏劳动者报酬占比呈上升趋势。通过与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占比以及其他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仍然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收入挤占劳动者收入、江苏产业结构特殊、江苏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等。提高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建立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江苏产业结构,提高江苏劳动力素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0.
劳资关系对收入初次分配的影响分析——以辽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收入具有两种分配形式,一是初次分配,一是再分配。前者是指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当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对产出直接做出贡献的大小给予的货币报酬;后者则是在同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对初次分配后的同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在政府、资本与劳动三者之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1.
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趋于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劳动所得从根本上取决于工资决定机制,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现象可以从我国现阶段的工资决定机制中得到解释。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以及政府的政策偏差是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劳动所得比重的关键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对当前的工资决定机制进行重构,从而使广大劳动者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趋于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劳动所得从根本上取决于工资决定机制,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现象可以从我国现阶段的工资决定机制中得到解释。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以及政府的政策偏差是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劳动所得比重的关键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对当前的工资决定机制进行重构,从而使广大劳动者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也有社会转型因素。缓解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如下:(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2)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清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获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资料;(4)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初次分配实行按劳按贵分配。再分配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5)构建就业援助体系。运用社区力量扶助弱势群体;(6)通过立法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客观存在的逆向分配,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的逆向分配源于商品要素市场的失灵、城乡博弈力量的悬殊、城市偏向路径的持续和制度体系缺陷的存在。要扭转逆向分配,必须完善商品要素市场,增强农民博弈力量,落实"三农"倾斜政策,创建公平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创新与市场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能由市场决定(初次)分配,每个劳动力、每项产出的价值只能由市场(社会需求)来认定,凡是有需要(需求)的,即是有价值的,没有需求的供给(劳动)是无价值的。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创造财富的所有要素均有各自的贡献份额,劳动价值论即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劳动价值论必须转变为市场价值论。  相似文献   

16.
市场的完善与不完善、均衡与非均衡对初次分配的影响很大。我国收入差距过分拉大,市场完善与均衡的程度较小是个重要原因。再分配要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有效调节,就必须针对初次分配的市场基础作出相应的政策安排,而且政府的再分配作为需要与促进市场的完善和均衡的行为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市场分配。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与劳动力和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现象客观存在,劳动者贫困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富裕的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政府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工具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处在不同的收入分配层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的基本形式。它是与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相联系、相统一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对按劳分配的结果具有"渗透性"。  相似文献   

19.
高峰 《企业家天地》2007,(10):57-58
企业员工的离职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员工的离职决定和企业所采取的措施有很大的影响,员工和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博弈,得出企业应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提高日常薪酬或额外的激励来留住员工,提出企业应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减少员工离职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市场与政府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市场的初次分配与政府的矫正分配在分配正义中失灵,而第三次分配则在对市场初次分配与政府矫正分配过程中的道德正义、财富正义、权利正义等进行了再矫正,从而完善了分配正义的理论体系,并获得了正义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