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天敏 《经济师》2003,(11):118-118,144
20 0 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公布 ,是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发育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正式启动 ,但还存在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继2002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后,最高法院公布的审理证券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第一个系统性司法解释。《规定》有以下几个新突破。第一,明确了可能的被告。与《证券法》相比,《规定》对作为虚假陈述行为人的被告范围的界定更加明确,将证券市场中的以下可能造假者基本一网打尽:发起人、控股股东等实际控制人;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证券…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着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第2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展开。首先剖析了《规定》的出台背景。其次,闸释了《规定》的重大突破。最后,说明了《规定》出台后对证券市场上各有关主体所带来的影响,认为减少上市公司发生虚假陈述的数量不能单纯依靠《规定》一通过增加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的处罚数量来实现,还要结合其他措施.如增大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被发现和定罪的可能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月15日发布《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对投资权益的保护开始从政策层面转化为务实的具体操作。然而,《通知》的发布虽然为我国建立证券民事赔偿机制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本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针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仍是迄今最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法规,笔者就其中的诉讼机制完善展开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一直进展缓慢。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这是继2002年1月15日下发《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后,对该类案件的受理程序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的全面具体的司法解释,市场期待已久。  相似文献   

7.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广大股民望眼欲穿的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证券民事赔偿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一条缝。近几年来,我国股市“造假”欺诈股民之风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合法权益,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1998年,“红光事件”中的几十位股民向造假者讨说法,不料被法院裁定为“不予受理”。2001年,“银广厦事件”中的受害股民又拿起了法律武器,将“银广厦”告上法庭,但正当有关法院准备正式受理时,最高人民法院却向全国各级法院下  相似文献   

8.
现行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行政权力的干预,财会人员法律意识、管理意识的淡薄,导致虚假财会信息增多,极大限制企业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应加强民事赔偿手段的运用,以及虚假财务信息认定的程序化、法制化,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对现有财务诉讼案例的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完善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责任是确保中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迫切要求之一,上市公司虚假信息陈述从本质上讲是上市公司违反诚信义务的表现,它指上市公司或相关利益强势主体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在提交或公布的信息披露文件中作出不实、严重误导或含有重大遗漏的陈述或记载,进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利益,扰乱证券市场正常秩序的一种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0.
针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仍是迄今最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法规,笔者就其中的诉讼机制完善展开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投资产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证券市场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许多制度仍有待完善,特别对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民事赔偿制度不完善,投资者的利益没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也导致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诚信缺失。因此建立健全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已成为我们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建立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赔偿保障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尧明 《当代财经》2004,(8):102-106
上市公司等相关责任主体建立完善民事赔偿保障制度,是实现《1.9规定》预定目标的必要措施。该项民事赔偿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设立专项赔偿基金;企业高管人员的责任风险保障制度;券商专项赔偿基金;国家行政罚款、刑事罚款财政回拨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在公证活动中,因公证机构或其公证人员的过错导致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民事权益的损害,公证机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该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公证民事赔偿责任的概念,其次探讨了该民事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最后对赔偿范围进行了界定,以期构建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公证民事赔偿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14.
韩玎  鲁篱 《财经科学》2014,(4):32-41
基于对信用评级结果的依赖,评级机构的错误评级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评级机构因评级中的欺诈、重大过失而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日渐增多,美国、欧盟的相关判决表明其开始不断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民事法律责任。但在设计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机制时应当确保各方都有审慎的激励、确保权责相一致。而诉由的选择、对评级机构的过错认定等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陈楚钟 《经济论坛》2005,(20):115-1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规定投资者因虚假陈述提起民事诉讼的前提是该虚假陈述行为已受到了行政或刑事处罚。这一前提也就是所谓的前置程序。该前置程序的本意是法院希望通过证监会等专业部门的介入来解决诉讼中有关虚假陈述案的受理依据问题,从而便于诉讼的顺利进行,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益j然而,前置程序的存在却促使侵权人在面临证监会的调查时积极地去谋求其利益最大化,而投资者却只能干等,正是这种激励的不对称,往往导致了投资者起诉时面对的是一个空壳公司。那前置程序是如何激励侵权人的呢?本文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6.
操纵市场是典型的证券欺诈行为。我国证券立法关于操纵市场的民事赔偿规则和司法实践近乎空白。从民事赔偿诉讼主体、民事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以及诉讼模式选择等方面对证券市场经济赔偿诉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宣布,开始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这是我国建立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重大突破,意味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欺诈行为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障碍逐渐扫清 200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对证券市场上发生的因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等侵权行为而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案件曾下发了“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是指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而应当承担的一种民事赔偿责任.它的构成要件主要有权利义务主体、主观(归责)方面、行为表现、损害事实、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全面剖析了英国石油公司溢油事故污染美国墨西哥湾所引起的民事赔偿的原因、赔偿的依据、赔偿的方式、处理赔偿的人员、获得赔偿的各类主体;并且对我国的海洋石油污染民事赔偿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以及台湾地区通常把行政赔偿称为国家赔偿,而将冤狱赔偿和司法赔偿分别立法。即国外国家赔偿通常由三部法律组成:行政赔偿、冤狱赔偿、司法赔偿。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基本上分为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以及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就是说我国是将这三项赔偿合并在同一部法律当中,受同一部法律调整。相对于刑事诉讼的国家赔偿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