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昱 《北方经济》2009,(20):19-20
本文基于Dendrinos-Sollis模型,利用广西五大经济区的创新产出数据,分析了区域之间以专利授权量为创新产出度量的竞争互补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桂南经济区和桂中经济区对桂东、桂北和桂西经济区之间主要是竞争型的关系,桂东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对其他的经济区有互补型的作用,而桂北经济区对桂南和桂中有互补型的关系,对桂东有竞争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优化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五大经济区域(桂东、桂西、桂南、桂中、桂北)的划分,在分析广西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政策走向、文化观念、人口因素、地理位置等视角对五大区域的高等教育分布进行探讨,从而提出21世纪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期间区域发展要更加协调。"面对"十二五"山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被委以重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成为山东省实施重点区域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整个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黄润斌 《改革与战略》2014,(1):75-78,96
广西新的战略支点的构建对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对构广西建新的战略支点具有强大的引领和带动功能。文章认为,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引领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北部湾经济区与周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打造以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广西经济发展找到了突破口。在努力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认清这一构想的战略意义;必须协调好经济区内各城市主体之间、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一战略构想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之间的关系;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提升这一构想的战略地位,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产业集群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和过程。在整个世界出现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带动的趋势下,福建省要增强产业和经济发展后劲,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并促进其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福建省高新区新一轮创业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民营科技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对接的需要;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发展产业集群,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集群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也给山东发展蓝色经济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发展思路,加强国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庆经济》2007,(6):65-68
重庆直辖以来,先后提出和实施了“三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近期又提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构想。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重庆直辖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于理解和实施“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综合性三大特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主要有:矿产资源优势、森林资源优势、太阳能资源优势、风能资源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区域对策主要包括:建立低碳经济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法规政策;构建区域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区域森林碳汇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欣 《走向世界》2011,(32):22-23
新年伊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迎来了干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周娟 《广西经济》2011,(12):37-39
当今,区域经济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着力完善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3.
马仕生 《广西经济》2007,(12):22-23,27
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发展上.产业有竞争力.经济表现就好,就有活力。所以,探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重点就是要寻找这个地区的产业落脚点.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也就是要推进适合该地区的产业的发展。地区经济合作也不例外.主要也是寻求各方的产业合作空间.没有产业的合作.地区合作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只能是空谈而已。而要把握一个区域的产业前景.必须在宏观上理清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要在多角度权衡中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14.
鞍山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已有的产业、资源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借助沈阳经济区的战略优势,自觉接受沈阳核心城市的辐射,搞好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让鞍山成为沈阳经济区中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加快鞍海经济带西部产业带、中部生活带、东部生态带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让鞍山成为沈阳经济区中一条重要的产业大道,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山东省经济发展思路和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全省面临的重大发展议题。针对山东省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特点,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要突出山东特色,通过巩固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和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明确空间功能定位、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全省经济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将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相似文献   

16.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17.
实施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从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实际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为区域经济发展绘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国际国内经验表明,国家及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增强龙岩经济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林 《开放潮》2005,(1):62-62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优势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举措。龙岩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环保设备制造企业——龙净集团公司,已具备发展环保产业的条件与资源,是龙岩乃至福建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应将龙岩环保设备制造产业纳入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构架内,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产业集群予以规划、布局、扶持,以增强龙岩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广西经济》2005,(3):20-20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司》显示,2004年中国海洋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均已超过4000亿元。  相似文献   

20.
新年伊始,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