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铁路外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近代化的重要基础。近代中国的铁路,主要是利用外债兴建的,而铁路的主要干线和基本框架,是在晚清形成的。本文拟对晚清的铁路外债有关阶段、外债类别、外债抵押等三方面的问题作论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一、晚清铁路外债的四个阶段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是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吴淤铁路;188年开平矿务局兴筑的唐青铁路的落成,揭开了中国自己修筑铁路的序幕,自此到]919年辛亥革命爆发,晚清政府筹借了大批外债用于修筑铁路,大致可…  相似文献   

2.
北洋政府外债的借新还旧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时期,是"仰给外债以度岁月"的时期,由于大量外债用于行政军费开支,用于弥补赤字,毫无经济效益可言,不仅还本困难,就是付息也成为问题,这样外债的拖欠、展期、再展期以至于借新债还旧债,就成为这一时期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北洋时期北洋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原因的介绍与分析,揭示这一时期外债的借新还旧的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如能对当今中国外债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启迪、有所警示,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北洋政府"仰给外债以度岁月"1、北洋时期是复辟与反复辟时期北洋时期(1912──1928),是我国近代历…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巨擘,他的言论与实践,无疑在近代中国具有导向性的影响,这一点在外债思想上也不例外,他对外债问题的观点和主张,曾影响了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外债的看法和实践活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梁启超外债思想在民国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本文尝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外债是指一国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从外国机构或外国个人筹借并承担偿还义务的资金或公开发行的外币债券。近世以来,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速率加快,跨国间政府的举债活动愈发的频繁。近代中国的国家财政逐渐从传统的王朝财政向近代财政转型。清季以来,政府或因各种缘由举借了大量内外债,而尤以外债的举借居多。近代外债问题并非孤立的经济现象存在,而是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外交关系的变动密切关联。外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财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趋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债作为中国近代外来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 ,对此学界已有诸多研究 ,但学界少有关注外债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运行框架和制度特征。鉴于此 ,本文首先从外债制度演变表现出的若干特征入手 ,认为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外债制度演变具有债务主体单一化、债款来源多样化、债务管理法规化和债务运行自主化的趋势 ,而后论文又结合中国近代的民族 -国家建设过程和制度的移植 -变迁对外债制度演变所表现的趋势作更深一层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海关所涉及的事务极广,"以征收对外贸易关税、监督对外贸易为核心,兼办港务、航政、气象、检疫、引水、灯塔、航标等海事业务,还经办外债、内债、赔款及以邮政为主的洋务,从事大量的业余外交活动"(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序言,第2页),因此对近代中国社  相似文献   

7.
李楠夫 《现代财经》2003,23(1):62-64,F003
周学熙曾先后于1912和1915年两次出任民国政府的财政总长。为了挽救民初的财政危机,他尝试以西方财政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提出了一些与中国传统财政方式迥然不同的财政改革方案,在传播近代资产阶级财政理论和方法,初建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财政思想体系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事求是地总结外债的经验教训,探索外债的规律性,解除迷惑,澄清事实,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近代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经验教训以服务于当前的改革开放,为了深化中国近代财经史与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为了弄清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非常牢固的土壤上,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怎样建立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近代史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指示,以及为…  相似文献   

9.
警惕中国外债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外债指标调整以来中国短期外债的超标,以及2003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条件下,外债规模的急剧膨胀,再次将中国外债风险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对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已予以充分的关注,但其着力点集中于外债的短期静态指标考察,包括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和短期债务率等,很少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其长期内的潜在风险。本文则试图借助于国际外债风险的经验指标,对中国外债的短期和长期风险予以综合考察,包括:可偿付性风险、结构风险和动态潜在风险,并就新形势下,如何防范中国的外债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18日,北京报国寺,为期一周的"首届中国铁路百年文化收藏展"正式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汇集了民间收藏的各个时期铁路的线路图、时刻表、旧钢轨、旧站牌等等,记者甚至还看到由当年清政府签发却引发了辛亥革命的湖广铁路债券.中国铁路工作者和爱好者希望通过展示百年中国铁路的文化,来纪念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正> 从1825年世界上诞生第一条铁路以来,铁路这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在近代中国,铁路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竞相猎获的对象,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不断加深,是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铁路的活动分不开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宓汝成同志著《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1847-1949》,以五十万字的篇幅,“试图探索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在中国近代铁  相似文献   

12.
铁路是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产物。建筑铁路本来是一种简单的、文明的事业,可是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情况则要复杂的多,它从一开始就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社会诸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铁路史研究历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深受学者重视的一个领域。以往研究者或侧重于列强国家在争夺铁路修建权问题上对华关系的研究,如李国祁先生的《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或注重全面揭示列强通过铁路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债风险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举债“窗口”危机给中国的国际信用造成一定程度损害,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分析了中国外债及其管理现状, 提出组建适应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形势的外债监管机构“中国外债监管委员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外债体制的管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都在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中国外债规模连年扩大,但目前中国外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也日趋明显。为此,应从中国现行外债现状、问题着手,探讨加强对外债的管理,完善外债管理制度,提高外债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论北洋时期地方政府外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除了属于中央政府及国家企业的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地方政府的`这些地方政府的外债就其含义而言,即由地方政府出面洽谈,由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签字的,在借款合同中规定由地方财产作担保并由地方偿还的外债①。本文就北洋时期地方政府举借外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铁路对经济社会影响深远。既有研究较多关注铁路对于近代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较少关注其如何影响社会冲突。本文分析清末至民国时期战争地理的转移,考察了铁路如何成为影响战争分布的关键因素,认为铁路和战争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是中央政府控制铁路的能力。本文利用1840—1927年期间中国各府级的铁路修筑和战争冲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铁路开通之后,战争的频次相较均值显著上升20%~32%。铁路的战场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能力较弱的民国初年。由于战争的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战争显著降低了所在地区的新设工厂数量,从而部分抵消了铁路对于近代工业化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外债始于何时?过去有多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有两种,即咸丰三、四年(1853-1854年)间说和同治四年(1865年)说。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 一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统计资料》说:“第一笔外债是1853-1854年间由旧广东同顺行商——当时任苏松太道的吴健彰经手,向上海洋商举借的。这笔外债的数额未详,仅就1855年和1856年两次在江海关税中扣还的银数来说,已达127728.409两,借款的利息率亦未详”。但“借款的目的是清楚的,它是为了雇募外国侵略者的般炮去攻打占领上海县城的小刀会起义军”。这里,除了认为借款的数额和利息率“未详”,时间也不能准确地肯定之外,借款的目的、经手人以及还款的本息总额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翻阅有关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史料,没有看到清政府通过吴健彰雇募外国人的船炮去攻打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开发西北成为国人共识,各种具体开发方案亦经由社会各界迭次提出。其中,以铁路拉动西北经济发展之议,颇为时人瞩目。作为新兴的交通方式,铁路以其费省运捷的特点受到西北开发论者及普通西北民众的极大关注,在其时的西北开发论潮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外债管理体制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外债管理机构,是导致外债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八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利用外资的工作将逐步引向深入,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分散的外债管理体制,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外债管理机构,乃是我国外债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对我国现行外债管理体制的评价我国现行的外债管理体制是属于分散型的.从已经开放的对外借债窗口上看,可以  相似文献   

20.
吴淞铁路是中国近代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它的兴废成为中外铁路史上著名的事件。长期以来学界笼统地认为民众因风水观念及民族意识而反对兴建铁路,实际上民众对待吴淞铁路的态度并非如此简单。本文将民众分为乡民和市民,分阶段细致考察他们在吴淞铁路兴建运营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从而再现具有经济理性的上海民众对待吴淞铁路的复杂态度。吴淞铁路虽然被拆毁,但它对民众空间观念、时间意识及民族意识均产生较大影响,由此,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民众逐步形成融利益观、时空观及主权观于一体的铁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