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湖北当阳市,有一批引人注目的老年通讯员,长年累月地活跃在老区城乡搞报道。这支老年通讯员队伍有20多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最大的80多岁。他们大多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职工,也有老农民。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他们共采写新闻稿件300多条,被《中国老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2006,(6):I0005-I0005
广东省翁源县黄添池:栏目要根据读需要翻新;章尽量短些,要适合老区群众的口味。《社会瞭望》这个栏目办得好,要坚持下去。希望扩大《老区新貌》栏目版面,别看简讯几行字,对宣传老区很有价值,对通讯员也是个鼓励。要多反映老区乡镇、村组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我是《中国老区建设》一名通讯员,今年64岁。为了投稿方便,我克服困难,下决心学会了使用电脑。近三年来,我每年为《中国老区建设》电子邮箱发稿50篇(幅)以上。我投稿抱着这样的心态:稿件能被采用,当然高兴,心存感激;不能采用,就算是一次工作汇报。为了写稿,我深入老区镇、村和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和期盼。能为老区建设尽自己微薄之办,使我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  相似文献   

4.
我1995年退休后到老促会工作,现年76岁。10多年来,我积极为《中国老区建设》投稿,有几十篇稿件被采用。200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中国老区建设》优秀通讯员或评刊员。看到自己写的稿件被刊物一篇篇采用,我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5.
读者心语     
我对《中国老区建设》无限钟情。多年来,每期刊物到手,都如饥似渴地阅读,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对自己喜欢的文章和不喜欢的文章,逐一评点,认真写出评刊意见,并标出自己认为使用不妥的字、词、句。如期寄给《中国老区建设》编辑部。我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老区建设》优秀评刊员,有几年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工作和生活中,我已经离不开《中国老区建设》了。  相似文献   

6.
第10期《编辑部吹风》《请通讯员多关注(简讯)和(图片新闻)》一文,这个温馨的提示,话短情长,文字带着温度,更带着无限的真挚。作为《中国老区建设》多年的老朋友,心生感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区建设》2005,(12):I0001-I0001
2005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中国老区建设》在提高质量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一些重点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地通联站同志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此向辛勤耕耘这块老区化园地的通讯员表示深切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2008年《中国老区建设》第9期发表了《宜昌市烈士后代生活状况甚忧》一文后,在湖北宜昌市各界人士中产生强烈反响。宜昌市学雷锋协会会长李广佳说:“不看杂志不知道,一看心里吓一跳。我们宜昌市革命烈士这么多,他们后代生活有的还这么困苦,真叫人心痛,不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愧于为国捐躯的烈士们!”  相似文献   

9.
今年10月,是《中国老区建设》创刊20周年。本刊将隆重开展庆祝活动。作为此次庆祝活动的组成部分,“编读往来”栏目从今年第1期开始,进行《我与中国老区建设》专题报道,回顾本刊20年来,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的风雨历程。讲述全国各地老促会的老领导、老同志和广大读者、通讯员对本刊热情关心、倾力支持的感人故事。欢迎广大读者和通讯员赐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区建设》2005,(1):73-73
2004年过去了。一年来,广大通讯员和作对《中国老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爱和支持。首先是来稿非常踊跃,平均每月来稿达到400多篇,这是办好刊物的基础,因为这些来稿来信给予了我们大量的信息;同时,来稿质量也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回声     
《中国老区建设》2008,(4):64-64
2007年第12期《中国老区建设》杂志刊登了襄樊市襄阳区峪山镇退休干部周维和同志一篇题为《老区红色文物亟待抢救》的稿件,引起了湖北襄樊市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区建设》2013,(1):60-60
在2013年元旦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向一贯热心关注、大力支持《中国老区建设》的广大读者和通讯员,向全国各地老促会的老领导、老同志们拜年,祝愿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  相似文献   

13.
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老区的基层干部和农民读者很难有机会出国考察,因此,希望《中国老区建设》能在这方面帮他们一把,介绍一些外国的经验,帮他们开阔视野,使他们在解决老区“三农”问题时少走一些弯路。  相似文献   

14.
评刊     
《中国老区建设》2009,(12):64-64
福建省长汀县谢镇成:《中国老区建设》第10期《特别策划》很有特点,很有感染力。其他报刊庆祝新中国60华诞,刊登的文章全是辉煌成就,多是歌功颂德。而贵刊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别具一格,以《为了新中国,那些地方那些人》为题,讴歌了老区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用生动的事实告诉人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革命老区也不会有新中国,新中国从革命老区走来的道理。这一期《特别策划》不仅是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也是献给老区人民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15.
赵国顺 《中国老区建设》2006,(12):I0006-I0006
3年多来,我与《中国老区建设》相伴,如同与好友谈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感到精神生活是那么的充实。《中国老区建设》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有特色,有品位,专栏多而不俗,内容丰富多彩。读者徜徉其中,得到的是知识熏陶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广元市有一批地市级离退休老干部,他们对革命老区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老区发展非常关注。他们中间许多人自费订阅《中国老区建设》。每期刊物一到,他们争相传阅,一睹为快。特别是对反映四川广元老区的报道,看得非常认真,读得特别仔细,  相似文献   

17.
梁登生 《中国老区建设》2006,(9):I0003-I0003
四川省剑阁县老促会理事王宗成已年过八旬,仍笔耕不辍。从1983年至今撰写章、拍摄照片4200多篇(件),在县级以上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章和图片2100多篇(件)。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开展青少年教育,做各种演讲350多场,救助贫困大学生6名。先后获得县以上各种奖励110多次。今年6月,他又被评为《中国老区建设》“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8.
<正>第9期《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老区早富裕》一文,在湖北省谷城县老促会微信群引起反响,激发了通讯员学习、研讨《中国老区建设》杂志文章,撰写老区相关报导的热情。今年,谷城县老促会为聘请的11人每人赠订了《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经常组织他们  相似文献   

19.
从2010年开始,县老促会聘请我们担任老区宣传报道员,两年多来,先后有《长茂镇人大代表话语权重千斤》、《灌南失地农民补偿新模式》、《怎样建设新农村村民来表决》等文章在贵刊发表。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深入村组,认真调研采访,多写稿件。祝愿《中国老区建设》越办越好,成为老区建设的“助推器”、“加油站”和“监督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区建设》是老区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为中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舆论工具。在中国老促会、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老促会的热情支持下,《中国老区建设》的质量逐步提高,发行量逐步上升。去年《中国老区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刊物的典型报道仍然不多,对老区人民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分析不深,刊物依然不够生动活泼。总之,刊物距离一本精品一流杂志还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