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焦点人物     
《上海国资》2007,(2):9-9
谢国忠1月31日,国内A股市场迎来了较为猛烈的暴风雨洗礼。此前两天,原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抛出了他的“泡沫论”:由于过度流动性的强劲推动,加之上市公司基本面发展的相对滞后,中国当前的股市存在一定的泡沫。他认为,泡沫不会在短期内破灭,  相似文献   

2.
《沪港经济》2007,(11):8-8
摩根士丹利首席亚洲经济专家谢国忠认为:中国经济泡沫将要扩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不宜以货币紧缩应对物价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指出:要警惕突然出现的流动性紧缩。  相似文献   

3.
观点     
《沪港经济》2007,(1):8-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急需解决两个“失衡”;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可维持20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须迈4道坎;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2007年不是中国经济本轮周期终点;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应该严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4.
《海外经济评论》2006,(18):49-49
“如果一家外资机构在中国买了一幢写字楼,它是希望能把这幢楼迅速套现。许多外资机构游说搞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到境外上市套现,政府应该加以警惕。”近日,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指出,外资在内地房地产的泡沫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海外经济评论》2005,(37):33-33
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首席分析师谢国忠称,世界经济可能已进入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虽然美息不断上升,但全球泡沫经济并无爆破,他警告,一旦经济泡沫爆破,热钱会同时撤走,亚洲所受的打击可能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6.
《山东建设》2005,(3):26-27
日前,一向以“预测准确”著称的摩根士丹利公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撰写的一份报告认为.200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16%左右的高增长。为此,他把对今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期由7%上调为7.8%。这显示.外界对中国经济今年的”软着陆”预期并不乐观。因为谢国忠的这一研究代表了摩根士丹利这家全球著名投行对2005年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摩根士丹利上述观点的重要依据是:今年央行难以再加息。这一判断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上周的报告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海外经济评论》2006,(23):16-16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30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谢国忠指出,人民币升值太快将妨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币自由浮动最快也还要20年后才有机会,但一旦完成,届时港元及其他亚洲细小货币将会消失。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压力、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问题,都同经济内外失衡密切相关。要有效遏制经济过热,并避免重蹈日本上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中国必须尽快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内外失衡的增长格局,以最小的代价向国际收支平衡的增长模式转型,由此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观点     
摩根士丹利首席亚洲经济专家谢国忠认为:中国经济泡沫将要扩张谢国忠认为,美联储降息的副产品之一,是中国经济中的泡沫将会加速膨胀。一方面,中国已处于相当可观的泡沫之中,目前高估的资产价值可能已与GDP总额相当。为了减缓泡沫扩张,中国必须使存款利率高于通胀率,这意味着未来将加息200到300个基点。另一方面,美联储正在降息,预示着更多热钱会流入中国。两方面因素结合,将进一步扩大泡沫并加剧通货膨胀。目前的泡沫中包含着巨大的利益,极难停止其扩张。既得利益者往往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他们可以阻止有效调控政策的实施,因此泡沫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大幅扩张。  相似文献   

10.
日前,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谢国忠发表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国有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创造出规模经济,中国最有价值的公司可能从中获益。科技和结构调整还为创造财富的公司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1.
卢万青 《特区经济》2007,221(6):133-134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非常相似,本国货币持续地升值,资金大量涌入股市和房市,使股价房价大幅上涨。那么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呢?比较分析表明中日有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处于高速增长期而日本经济处于平稳增长期,中国宏观政策稳健而日本宏观政策失当,日元大幅升值而人民币小幅缓慢升值,因此,日本泡沫破灭之后的长达十年之久的萧条不太可能在中国重演。  相似文献   

12.
陈功  贺军 《西部论丛》2002,(3):38-41
2001年11月,安邦首席策略分析师陈功和高级分析师贺军在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就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和金融问题对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总经理谢国忠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英国《金融时报》12月12日】很多人记得谢国忠数年前便预言过上海楼市泡沫破灭,结果并没有成为现实。这位独立经济学家新近再次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趋紧的宏观调控,土地价格硬着陆可能性因此加大。  相似文献   

14.
《海外经济评论》2006,(28):34-34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在全球流动性紧缩的环境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回归正常化。中国年内可能将利率调高54个基点,但是地方政府驱动的信贷需求对于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资讯点击     
《发展》2006,(7)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撰文指出,制造业急速增加的流动资金和低收益率引发了大量资本流向房地产开发。投机需求以及对房地产通胀的忧虑带来持续的短期需求,两者共同在房地产定价和数量方面产生了泡沫。城市化和收入增长带来的持续房地产需求远远低于目前水平。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指出,股份制改革是金融改革的主流方向,员工持股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目前,大量的金融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国际经验,员工持股制有利于稳固人才,也有利于内控,提高风险预警,因此,将有利于科技型企…  相似文献   

16.
常军卫 《开发研究》2012,(1):127-130
自汇率改革启动以来,资产价格波动剧烈。本文通过史料分析,总结概括出日元升值到日本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及破灭的一个基本轮廓,指出过度宽松货币政策与日本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才是造成泡沫的根本原因。在与升值过程中日本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因应政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与日本同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距与偏低的城市化水平都为中国未来持续增长提供较强动力,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引导过剩资本流向,即可避免出现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  相似文献   

17.
林华 《上海经济》2005,(2):47-49
就在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警告中国楼市泡沫的同时,海外投资基金纷纷加快了进入中国地产市场的脚步。在央行121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后,致使长期以来地产开发资金完全依赖银行的“输血管道”被截断,众多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寻找新“血液”已迫在眉睫!海外房地产基金强势出击中国,立时引来众多质疑,  相似文献   

18.
郑磊 《浙江经济》2010,(3):59-59
欧美经济学家中,对中国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并不多,尤其在纯学术研究领域更为少见,相反,在投资界反而有几位“中国通”,任职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的史蒂芬·罗奇就是其中一位。他关于中国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认可。《未来的亚洲》是罗奇自2006年以来有关世界经济热点地区美国、中国、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分析评论的合集。  相似文献   

19.
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有人担心过热的中国经济泡沫行将破灭。不过,日本综合研究所理事吴军华认为,“中国经济失速论”只是一种幻觉。理由是:北京在整个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其他地方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因此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不会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不过,她同时也分析指出,由于受到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以及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以往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信息》2004,(11):37-38
宏观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即让经济冷却,又不至于创伤很深,这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让经济“软着陆”,许多专家意见不一。日前。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区经济学家陶冬,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学家谢国忠,摩根大通大中华区经济学家郑杏娟,高盛亚洲大中华区经济学家梁红四位国际投资银行的经济学家就要不要加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