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秀梅 《发展》2007,(5):51-52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历史、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颇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蒋华林  陈彪  胡春 《特区经济》2009,(2):190-192
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一项重要环境制度,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理论分析为切入口,论证了生态补偿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现实需求的洽合性对接。以批判的思维对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在根基缺省、体系结构性缺陷及民族性方面进行了镜像反观,立足本土实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法治化路向做出了制度性谋划。  相似文献   

3.
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的战略,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大环境下,可以说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前途,通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切实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全力维护西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举措,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构筑了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有力推动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约为682.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1.08%;人口约3.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5.31%。西部地区不但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长江、黄河、黑河、澜沧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水源地和主要集水区,也是我国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因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  相似文献   

5.
邹磊  田黎 《魅力中国》2014,(8):8-8,10
旅游也已经成为发展西部经济的先导产业。我国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居住在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如何利用和保护好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江口县土家族村为例,重点探讨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政府职能的发挥,以及其与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6.
破解"怒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6年4月,国家正式启动"怒江问题"研究,专家认为,"怒江问题"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极富代表性,其研究将为全国中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取得了十大辉煌成就.即: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保障和改善民生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区域互动合作步伐加快:人才开发深入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同时,必须清楚的看到,西部大开发依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业化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要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可以采取发展乡镇企业、产业化经营、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卓玛措 《发展》2006,(2):50-5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西部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文化多元,宗教复杂。是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地带。西部地区的稳定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边疆的巩固和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表现为民族关系融洽、宗教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安良好,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舟共济。  相似文献   

11.
俞晓萍 《特区经济》2010,(1):198-200
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遗存着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索和研究正确、切实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方法,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在分析其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师学萍  王礼力 《特区经济》2009,240(1):210-211
西藏林芝属于我国的边疆地区,以藏民族为主多民族混居,经济不发达,贫困较普遍,贫困程度也较深,解决贫困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本文在对林芝地区贫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进行财政扶贫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3.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洁 《改革与战略》2010,26(6):130-133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49个民族(其中有48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文章认为,贵州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欣  马林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22-124,170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国防前线,更应该是改革开放前沿。文章以对外开放为视角,以口岸经济为对象进行研究,认为应从国家战略层面重新审视和定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问题。利用西部独特的陆疆优势,整合沿边口岸资源,调整口岸经济结构,做强做大沿边陆路开放是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困局的有效手段和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效应评价与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钊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8):41-50
国家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稳定性不够、有效性不足,是导致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的根本原因。为缩小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国家应从优惠政策立法、制度创新、限制公权滥用、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强优惠政策的法制建设,加大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许华荣 《改革与战略》2013,(12):105-108
新型城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其存在土地有效供给不足、“人化”问题突出、市场发育程度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等制约。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家庭农场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赋予主体地位和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发展家庭农场,促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周康  严立爽 《特区经济》2012,(5):219-22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港口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与重要增长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东盟、华南、西南三大经济圈的结合地带,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中唯一的沿海地带,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陆地接壤、海上相通的唯一西部港口。在此背景下,环北部湾港口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但是与我国其他沿海港口相比,北部湾港的发展面临着内部制约与外部挤压的双重压力。这让北部湾港口的发展压力更为沉重。  相似文献   

18.
将吐鲁番、阿克苏等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疆少数民族人口80%以上的地区作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构建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对新疆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用以监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状态和进程。研究结果表明:与新疆非少数民族地区相比,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较差,各系统内部发展很不平衡,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贫富、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最后提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少贫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中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体现出新疆区域特色,从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全面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开发人力资源是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西部民族地区必须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来抓,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完善人才市场,为人才的合理配置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