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故事构思和情节设置,考察张爱玲剧作采用的不同于小说写作的技巧和策略,张爱玲的电影剧作以女性视角打量世俗人生,在影片或悲或喜的外衣下内隐着她“荒凉疏离”的情感体验。其对“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的关注和书写,使她在电影史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异数”。  相似文献   

2.
爱情与亲情是温馨甜蜜的,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它们全被拆解还原成真实冷漠的人性,它们的本质是自私、虚伪和冷酷,就连一直被视为人类最高尚、最无私的母爱,也被她描写得千疮百孔.在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世界中,爱情与亲情均黯淡无光,甚至被扭曲和异化.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的情人和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40年代沦陷时期的上海,似乎是在人们的不经意之中,张爱玲——这颗文坛之星骤然划破"孤岛"上空.她以她特有的"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向人们表现着"旧的东西在崩塌""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的时代里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现代女作家,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处处穿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痛苦与不安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本文即从她的悲剧意识的形成与表现两个方面感受一个优秀小说家从一种文化层面而非道德层面上审视她所面对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5.
“世俗化”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风格,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家庭身世、时代环境与中西两种文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世俗化”倾向的追求。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世俗化”倾向这一主题让我们看到了乱世中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6.
“世俗化”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风格,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家庭身世、时代环境与中西两种文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世俗化”倾向的追求。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世俗化”倾向这一主题让我们看到了乱世中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后,身居异国的张爱玲也将“女性之间的情谊”作为描写的重心,并创作了“带有女同性恋色彩”的小说《相见欢》《同学少年都不贱》《小团员》。在文本中,她将女性之间的恋爱处理为“境遇同性恋”---在父权压迫下女性之间产生的一种正常的特殊“友谊”,未发生在“性”的肉体层次上,而是在“恋”的心理层次上,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呼应与渴望,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梦珂》和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都叙述了一个"堕落的娜拉"的故事,但两个故事的讲法各有不同。梦珂在堕落的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自尊感,基于理性她完成了选择,葛薇龙则是难言的自卑感,一种身不由己的感性因素始终占据了她的心理;丁玲对于梦珂的堕落主要持批判态度,张爱玲对于葛薇龙则是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梦珂》的美学风格是悲壮,《第一炉香》的风格则是苍凉。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基于两个女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和思想,以及她们对时代和人性的不同把握。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金锁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独特的女性形象。曹七巧由于情欲得不到满足,导致了人性的变态,又因这变态的人性酿铸了几个人的悲剧。她先是“恋子”,逼死两房儿媳,后又“妒女”,拆散女儿的亲事。虎毒不食子,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令人痛恨的一面。曹七巧这一形象是丰富的,她本该有着幸福的生活,她是封建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的牺牲品,最后变成一个害人害己的恶魔。其本身也是一位受害者,在令人痛恨之外,她身上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她是千万个遭遇相同的妇女的代表,有着类的意义。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统治下的妇女的痛苦和不幸,她的不幸的遭遇对封建宗法制社会提出了控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解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从白流苏在传统与现代中的徘徊,"墙和镜子"的意象分析以及古典语言"倾国倾城"所赋予的现代意义这三个方面着手,道出了张爱玲深藏其间的苍凉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左拉自然主义创作观的影响。她以“零度感情”叙说生活的冷峻与沉重,为我们勾勒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与内心世界,揭示了人生的本相与原态。重新品读《烦恼人生》可以使我们在这种当下体验的人生模式中,去感受人生的全部丰富和复杂,在复杂的人生旅程中安顿心灵,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抚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人的“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就要得病”^[1]P68。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因基本需要的严重匮乏而导致种种病态。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人物身上集中体现着病态的情欲、病态的安全需要与自尊、病态的爱及病态的满足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成长于上海,既秉承破落贵族家庭的文化余荫,亦深受海派文化的浸润。她的散文是新旧文化畸形产物和奇异智慧的结晶。她的“红嘴绿鹦哥式”的天才语言禀赋,使其文字鲜明而富有韵致。她重物质而轻人性,有着世俗的缺陷。她的文章随意自然,对传统程式是一种反叛,深深地影响了当今的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14.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焦虑的因素寻常可见。她作品中的焦虑因素,既与她早年的个人身世经历有关,也与当时动荡的乱世背景有关。张爱玲通过作品对焦虑进行排遣,这既是她作品的特色,也是她作品的一个局限。因此,本文主要就张爱玲及其作品中的焦虑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淼 《全国商情》2009,(6):87-88
采访前,笔者就听说这位闫秀荣火姐是位传奇人物。她白手起家,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雄厚的家产,是一位成功的传统生意人。如今,她年事已高,儿孙满堂,理应享受天伦之乐,过清闲的“贵妇”日子。但是68岁的闫大姐却选择再次创业,加盟了法蕾雅生态家纺事业。究竟这位闫大姐具备着怎样的性格,怀揣着怎样的人生理想,才成就了一段令人称奇的人生?笔者于5月中旬踏青燕郊,趁着闫大姐的法蕾雅专卖店开业之际采访了她,揭开了这位法蕾雅燕郊市场第一人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6.
堪称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婴宁》则是这颗明珠上的一束奇光。小说描写了婴宁与王子服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婴宁从“孜孜憨笑”到“失不复笑”,最后“反笑为哭”的变化,成功地塑造了婴宁这个卓尔不群、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在这个特殊的女性形象中,贯注着作者对人生世态的深切感受,也寄寓着他美好的社会理想。小说以浓墨重彩描写了婴宁从恋爱到成婚的过程中手不离花、口不离笑、天真憨痴的性格特征。她诞生和成长在比“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园还要美丽的山村小园中。园外“乱山合沓,空…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以其自觉的女性姿态为人们所推崇,她作品中独特的女性意识使其在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表现和特征,然后探究了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更加深入地剖析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女性作家有关女性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们与母亲内在关系的象征性再现,是再造自身。成长中的少女张爱玲,始终处在寻觅不到母亲的失落中。她日后的写作,不停地回溯这个关键性的失落。文章将张爱玲的生活经验与其小说情节相联系,追索张爱玲与其母亲的感情关系,指出张爱玲在创作中所描述的母女关系,其实也象征性地再现了她与母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辉腾锡勒草原是人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她是镶嵌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颗明珠。辉腾锡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中南部,阴山北麓,距呼和浩特135公里。“辉腾锡勒”一词,系蒙古语,意为“寒冷的高原”。  相似文献   

20.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自文章发表以来,就引起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对于文中主人公曹七巧,许多人都认为。她是人性恶的典型。而她对金钱的贪婪是造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营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