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财务审计一样,效益审计收集证据的种类包括实物证据、口头证据、书面证据、分析性证据,其收集证据的审计方法包括:观察、审阅、查询、计算、分析,但由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目标不同,有的方法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如同样用审阅法获取证据,财务审计侧重于财务账册资料,目的是检查会计记录的可靠程度,效益审计则要根据审计的具体目标确定需要审阅的资料,可以是财务资料,也可以是统计数据、预算、合同、报告、会议记录和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备忘录等,目的是掌握有用的信息和数据,并对审查内容的可靠性作出适当评估。  相似文献   

2.
审计证据是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决定的支柱。没有客观、真实、可靠、合法的审计证据做支持,就不可能作出受法律保护的审计结论。审计证据是规避审计风险的基础。 本文结合《审计证据准则》发布三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证据的收集、认定等问题提出意见,供审计同仁参考。 一、如何收集数据量较大且相同的证据 我认为审计证据的客观性,体现在所列违纪事实的取证应当是原始凭证。即账页、会计凭证、原始票据  相似文献   

3.
审计证据是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审计证据的取得是通过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再收集证据,再评价证据,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证据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审计证据不足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揭露深层次问题,高质量的审计证据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证据不够充分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要求审计人员形成的审计意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但有些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内容,只是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4.
谭致和 《湖南审计》2002,(12):28-29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它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电子数据、口头证据(即证词)、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日常审计取证时一般只注重书面证据,很少注意做询问笔录。书面证据作为直接证据对说明审计事项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书证作为静态证据很难说明审计事项的形成过程,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这就要求我们取得当事人的口头陈述即证词作为证据来证明审计事项。  相似文献   

5.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结束时,对所审计的项目应该表明态度。要表明态度,不能凭主观印象,而要通过审查、搜集、分析各种有关资料来决定。这些经过筛选、整理可以用来表明态度的资料,就是审计证据。一般来说,进行审计的过程,就是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审计证据的过程。只有占有可靠的、充分的、足以认定事实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才能恰当的表示态度,审计结论才能令人信服。审计证据的质量、数量和收集证据的效率是研究审计证据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国经济领域的舞弊和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削弱和破坏了国家民主体系和经济增长,扰乱了经济秩序。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作为经济领域警察,尽职尽责,维护经济秩序。审计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块儿是审计取证,审计证据质量关乎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审计结论的做出。所以对审计证据质量的研究显得刻不容缓。文章重点分析了影响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审计证据质量的保证提供有利指导。  相似文献   

7.
审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首先详述了常用的审计技术及其获取的审计证据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合适性、可靠性问题及其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合理应用这些审计技术、设计合理的审计证据收集程序、减少审计风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波 《审计月刊》2007,(2):20-21
一、审计证据收集方法 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又称审计取证方法,是指收集审计证据时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技术。目的在于查明事件真相,证实被审计问题。公共工程效益审计证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当前获取审计证据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并从严格执行获取审计证据的法定程序、及时客观获取审计证据的构成要件、不断完善获取审计证据的询问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谢盛纹 《财会通讯》2007,(10):58-59
一、审计证据相关性的界定审计证据相关性是审计证据的关键特征,不具备相关性的审计证据对待证认定的证明是毫无用处的。在审计准则中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意见。适当性内含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审计证据的基础,它涉及证据的收集与评价,是审计人员做好审计计划、编好审计方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审计月刊》2006,(5):47-47
此准则的目的旨在为利用专家工作作为审计证据提供指导。当独立审计人员利用专家工作时应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专家的工作对审计目的而言是恰当的。计划利用专家工作时,审计人员应评价专家的职业胜任能力,证据包括:(a)由适当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营业执照或某适当团体的会员资格;(b)在业界的经验和声誉。审计人员还应评价专家的客观性,并应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专家的工作范围对审计目的而言也是恰当的。审计人员应该评价利用专家工作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能否证明相关认定。如果专家工作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或利用专家工…  相似文献   

12.
一、实时报告系统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实时报告是一种自动数据处理系统,它以用户对“超级链接”的点击为触发点,从基本业务数据库中获取所需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从而实时提供客户所需的信息。这种环境下数据的存储方式、传递方式以及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报告环境,相应地使审计证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时报告环境对实物证据和口头证据没有太大的影响,主要是对书面证据和环境证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对书面证据的影响 书面证据是以文字记载的内容来证明被审计事项的各种书面资料。在传统审计条  相似文献   

13.
王芳 《审计月刊》2005,(7):47-47
该国际审计准则明确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审计人员为获取审计证据而应采取的程序。  相似文献   

14.
审计目的是将审计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审计具体目标也是将审计目标具体化。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取得审计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审计工作就是合理有效的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证据的鉴定和进行判断的工作。笔者在本文就审计目标和审计证据的取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谈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审计证据》将审计证据分为会计报表所依据的原始凭证与会计记录、其他来源的佐证信息两大类。事实上,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也是按照这两大类目标来进行的,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也体现着对这两类目标进行的判断。(一)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从数量上说,考虑到审计证据取得的经济性,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论述审计目标、审计证据的概念与关系,提出必须在充分认识审计证据的标准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清不同类型审计证据的作用,以及在法制环境下审计证据获取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与收集审计证据是实施审计中最基础的业务工作,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与合理收集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业务技能。由于受多年习惯做法的影响,加上对审计规范的理解不够到位,当前不重视收集原始审计证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审计人员习惯于采用编制审计证明材料(取证类底稿,下同)替代原始审计证据取证的做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能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关系的情况: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为一体。如有的审计工作底稿重复审计证明材料的内容,有的仍沿用过去的审计工作记录,既作审计工作底…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监督是一种经常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结合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审计作为专门监督一切经济活动的执法部门,依法监督各级各部门依法分配、依法管理、依法开支、依法办事,严肃查究经济活动中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行为。执法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同样,开展审计工作。必须十分重视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具有证明审计事项的证据力和证明力,对于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如今,信息化环境下出现了新的审计证据形式——电子审计证据,其具有与传统审计证据不同的特点,它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以及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情况等,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本文就有关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证据问题进行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证据的特点首先,从审计证据的类型上来  相似文献   

20.
《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只有具备以上四性的审计证据才是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才能够支持审计结论。但是,目前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更注重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处理、处罚,对如何取得符合“四性”的审计证据往往未引起必要的重视,给审计执法工作带来了风险。本文仅就目前审计取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供审计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