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我国1999-2019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全国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抑制经济增长的阶段;分区域来看,不同地区的情况略有差异,其中东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正“U”型经济效应结果显著,东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右侧,有利于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左侧,正抑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U”型经济效应,但结果并不显著。(2)城镇化水平的直接经济效应尚未显现,但通过建立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得出,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时,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会发生显著变化,即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左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负经济效应,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右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正经济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2.
逻辑分析表明,中美在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等领域的摩擦势必造成中国"被动式跟进型"贸易等政策的不确定性,且摩擦的周期性反复将常态化、长期化,对我国正式实施的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本文通过测度2007-2017年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及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指数,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抑制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进程,分地区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各个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程度、影响时间都呈现出差异性。根据上述结论,政府和企业要动态处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外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制度,要充分考虑贸易伙伴国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以规避贸易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外贸产业升级带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理论分析消费结构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经济韧性指标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消费升级在总体上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但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西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现显著U型关系,东部地区所有城市均位于“拐点”右侧,加快消费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西部地区城市均匀分布于“拐点”两侧,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没有表现出一致特征,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而中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城市创新能力提高不仅可以强化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U型关系,而且还会导致“拐点”左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从需求端因地制宜增强经济韧性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 2005~2018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门限效应模型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城市化率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显著,而在城市化率较低的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21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数据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数据,构建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贸易发展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一方面,数字贸易发展能够直接提高国家(地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发挥中介效应,而数字贸易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均衡化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地区)创新能力。通过分样本回归发现,不同收入、不同贸易开放度的国家(地区),其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同,在高收入、高贸易开放度的国家(地区),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衡化发展,加大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开放力度、激发数字贸易溢出效应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5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构建地区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本文运用OLS模型和2SLS模型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但需要注意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虚假产业均衡”;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全球价值链嵌入显著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且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良性产业均衡”,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中国除了持续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度,还应加强培育产业链竞争优势,并鼓励中西部地区寻求差异化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整和变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呈现的工业比重奇高、重型化严重等问题;继而解释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电价机制:电价水平偏低刺激高能耗产业的发展、电价体系紊乱阻碍产业结构的改进、优惠电价政策助长高耗能产业发展;最后提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差别电价政策、阶梯式累进电价、清理优惠电价、发挥价值规律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政府部门不断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延期还本申请,通过贷款展期、续贷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支持。以《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本文考察了银行续贷政策收紧对企业劳动力雇佣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续贷政策收紧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且该效应因企业融资约束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从企业层面来看,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抵押品匮乏及SA指数高的企业更为凸显;从地区层面来看,该效应在财政压力大、金融深化程度低及银行密度低的地区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发现,银行续贷政策收紧降低企业劳动力雇佣规模的核心机制在于流动性约束效应,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贷款规模减少和贷款期限缩短。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续贷政策收紧还抑制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但对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另一个视角支持了现阶段银行机构放松续贷标准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建立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分析汇率变动通过资源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机制,发现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受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消费转移四个因素的影响。之后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各省份主要贸易伙伴的构成,本文构建了省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标,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该促进作用随各省份第二产业(贸易品)消费占比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上升、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下降或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上升而增强;(2)“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作用。由此,本文认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制定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鼓励服务消费以及改善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等政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以下简称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19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系统研究了试点政策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在经过一系列有效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空间差异性检验显示,试点政策对50千米内地区具有显著的“虹吸效应”;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推动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试点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支持力度更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更高的地区,更能依靠试点政策降低自身污染排放强度。本研究为促进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和治污策略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我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本文以2008—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了行业层面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标,实证检验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具有倒逼效应,即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这种倒逼效应具体表现为内部驱动和外部压力:内部驱动体现为企业内部创新策略的转换,包括提升利用式创新策略倾向和加强创新合作;外部压力来源于外部关注的信息效应和监督效应,包括投资者关注和媒体关注。异质性分析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在技术水平高、政府补贴低的企业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著。在当前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露鑫 《商》2014,(10):205-205,175
本文通过对2001—2010年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产业转移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比较显著。具体到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不同;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开放式空间计量建模技术,构建产业结构空间杜宾模型,并在区位视角下分解产业结构的本地效应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农林水务、城镇化、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文化传媒、居民消费通过影响劳动力跨区聚集,制约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老龄化引起各省对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主导着劳动力跨区聚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医疗卫生、节能环保、住房保障、一般公共服务、出口、科技能诱导劳动力就近聚集,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升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设定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的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征税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增加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投资治理型环境规制强度增加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利于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7—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要素错配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机理,并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考察要素错配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中介渠道。研究发现:要素错配会显著降低经济发展质量;要素错配可以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和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独立中介渠道以及"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链式中介渠道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渠道的独立中介效应最为突出。进一步,基于分区域样本的检验发现,要素错配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降低作用显著,但对中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收入差距与协同发展的关系,揭示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相似程度的变化与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对应关系:从长期看,产业结构演进与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平均工资的差距短期内先上升,后呈逐步缩小的长期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相似程度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地区分工与产业集聚的变化,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的推动力量。因此,通过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能有效降低收入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视角,从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模式、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收入公平五个方面分析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发展战略滞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偏差;产业层次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制亟需完善;不重视科技投入,地区创新能力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加快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价值链为视角研究和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下沿海地区升级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产业结构政策为导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行区域化布局,确定有资源特色的支柱产业以产业技术政策为导向,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以产业结构政策为导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的产业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9.
金融科技是一种通过技术和创新手段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方式,通过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应用,金融科技可以逐步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2004—2020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整体的转型升级。第二,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我国第一产业向更高产业的转型发展,且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型发展的力度要大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发展的力度。第三,金融科技对于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促进力度在我国的区域表现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文章积极建议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优质产业,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层次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称,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逐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从全球化战略高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市场主导力度,以实现调控作为辅助手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