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靓 《魅力中国》2010,(25):179-179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奠基之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而鲁迅在表现这一深刻思想内涵时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强有力批判。鲁迅赋予了狂人一个反封建战士的灵魂,借他的口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本文就从文本出发浅析小说丰富的内涵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2.
王谦 《走向世界》2011,(1):93-93
读过中学的人们大概都会记得有两篇鲁迅的小说编入语文课本,《狂人日记》和《孔乙己》。前者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精神活跃到神经质的人,总是注意到赵家的狗又多盯了他两眼:后者留给人们两个关键词:茴香豆和“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称《雪国》是一篇“带有宗教主题的小说”,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设定可以说是小说中的灵魂。而《雪国》中的灵魂--驹子、叶子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命运安排,以及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岛村的设定,都是煞费苦心,带有象征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贾文文 《魅力中国》2014,(19):129-129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小说以性格截然不同的两姐妹的复杂曲折的婚事为主线,描述了由于她们对“理智”和“情感”持不同态度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活风波。在这本书中。简奥斯汀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描写,营造了一个“奥斯汀人物世界”,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具有代表性。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对小说中的人物形成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涂翠平 《老区建设》2008,(20):45-46
《狂人日记》关于“吃人”的社会批评,主要是一种对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文化形态进行反思之后的严厉抨击。鲁迅从家族内部的陈腐的伦理关系入手,深刻概括了中国人处在家族制社会中卑劣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从“吃人”境层上去切实感知中国家族制度及其儒家思想这一文化依托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也展露出鲁迅自己那种来源于某些传统文化的束缚的难以张扬但可以领略的心理弱势。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度地篇》是一篇论述水利灌溉工程的著作,《地员篇》是一篇论述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著作,这两篇是《管子》书中关于农学的著作,也是先秦古籍中关于农学的重要著作。韩非说,“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韩非子·五蠹》),秦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记》),《管子》这两篇著作当属于“不去之书”,并可能是“商管之法”的一部分。《管子》书中这两篇著作,难免使读者产生以下问题:《管子》书中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兵法等问题,为何包括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农学著作?这个问题显然不能解释说,这是由于刘向编定《管子》一书时汇集各篇的随意性所致。因为从表面来说,这两篇的体例与大多篇文相同,也是桓公与管仲问答之文。除此而  相似文献   

7.
美国通俗小说家斯蒂芬·金于198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收于由四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四季奇谭》里的首篇《春天永驻》中的故事。它既秉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精髓,又创立了全新的现实哥特小说模式。斯蒂芬·金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从宗教主题、现实背景、哥特情节和冲突等方面,展现小说“回归现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木玛的寒冬     
这是冯翔写于2008年年初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打工潮背景下西部偏远羌寨一位留守女子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文字流畅细腻,语言朴实生动,将一个农村留守妇女对在外打工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复杂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冯翔将自己的名字拆分,变成了一个笔名。看到这篇小说,相信会引起更多人对冯翔之死的痛惜之情。如果冯翔不死,谁敢说他不会变成未来的“贾平凹”呢?可是,红颜薄命,天妒英才,自古如此。我们只能这样认为,人世间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天堂里多了一个陪伴儿子的爸爸,冯翔,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9.
张莉 《发展》2014,(8):97-97
正《项链》和《珠宝》是莫泊桑的两篇取材、主题都较为相似的作品:女主人公都是小职员的妻子,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都喜欢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和珠宝首饰……更有意思的是,首饰的真假与否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成为塑造人物形象、彰显小说主题的重要条件。本文就这两个故事中的"真"与"假"作一对比分析。一、《项链》中,珠宝是假的,夫妇之间的感情是真的;《珠宝》中,珠宝是真的,而夫妇之间的感情却是假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     
柏雨果 《西部人》2003,(6):58-61
什么是“人”?这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圆满地回答得出来的。《汉语辞典》对“人”作了如下注释: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显然,这样的注释不能令人感到科学与圆满;《礼记·礼运》篇:“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列子·黄帝》篇则曰:“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则道:“人怎样才能为万物之灵?人存在的意义和力量所在何处?———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此寻找答案,并用他们的作品反复提示着这一主题。摄影家当然也不例外,大千世界浩繁万物涌入…  相似文献   

11.
党磊磊 《魅力中国》2010,(3):278-278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没有开端,没有情节发展,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整篇小说是由对墙上的斑点引发的六次猜想连成的。在这六次猜想中作者用一个接一个的意象来把读者带入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美国通俗小说家斯蒂芬·金于198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是收于由四个故事组成的小说集《四季奇谭》里的首篇《春天永驻》中的故事。它既秉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精髓,又创立了全新的现实哥特小说模式。斯蒂芬·金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从宗教主题、现实背景、哥特情节和冲突等方面,展现小说"回归现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亚当·斯密的科学巨者《国富论》中,已建立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经济理论体系,这是普遍公认的事实。而《国富论》所建立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经济理论体系?对此,人们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我国,长期来流行着这样的观点:认为《国富论》是综合几门不同经济学科的一部著作,第一、二篇是政治经济学,第三篇是经济史,第四篇是经济学说史,第五篇是财政学。他们在阐述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时,又主要批判性地介绍其有关分工、货币、价值、分配、资本和积累等经济范畴的理论观点,这实际上把《国富论》看作是一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了。这种看法,几乎成了某种“信条。”对于这种传统观点,深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我们认为,《国富论》的结构并不是几门不同经济学科的简单综合,而是一部完整地系统阐述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主张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相似文献   

14.
《废都》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轰动当代中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小说在1993年出版时被媒体炒得不亦乐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争购《废都》。当时,许多人读罢此书都认为,《废都》的走红是因为其中有了性描写。与通俗小说不同的是,该小说的一大发明就品在性描写上用了省略符号方框,但明显有对我国古典小说《金瓶梅》的情节场景套用的痕迹。人们对于贾平凹如此地热衷性描写深感不安甚至不快。而且,从此之后,国内的评论界对他的其他新作再也没有热衷起来。原因之一就是从他的作品《废都》中人们看到了作家向“流俗”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  相似文献   

15.
在决定采访刘亚滨之前,我们曾特意阅读过他的一篇题为《寻梦诗路人生》的自述.产生的一种预感就是和他的对话是绕不过”诗”的.事实证明亦是如此。我们也很庆幸和一位技术出身的企业家可以同时谈到“科技”与“人文”。  相似文献   

16.
王丽萍 《魅力中国》2010,(6):260-260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同凡响的一位文学家,《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其短篇恐怖小说中的杰作,作者通过茸萼恐怖冬氛,选择恐怖情节以及描述人物的恐怖心理,展示了人物从心理变态到精神崩溃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被誉为“自然的崇拜者”,他同时也是一位湖畔派诗人。《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也是其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这篇诗歌的重点是语言运用在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深深的爱。通过赏析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简单性和纯洁性,他的诗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创作中,女红书写是一种持续而独特的存在。当代作家徐畅小说《鱼处于陆》中的女红书写在塑造人物、展演情节时既有对传统女红勤劳、本分、顺从等"妇德"内涵的延续呈现,也有对现代女性与女红之间微妙纠缠关系的深入探寻。同时,小说还从劳动层面探索了女红在当代社会的内涵变迁及其对女性生存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周刊》2009,(31):62-62
有这么一群明星企业家,他们的故事像电影情节般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他们的成功具有借鉴价值,其失败同样也有高度的警示意义。《唐骏日记》作者:唐骏沈威风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5月定价:35.00元这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的第一本私人日记,是他第  相似文献   

20.
1960年5月出版的《人民文学》上,刊出了一篇题为《阿兰山探宝记》的短篇小说,作者程起骏.这是青海籍作者第一次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上发表文章,也是用小说文学形式反映柴达木资源开发的第一篇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在青海文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现应都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之约,将这篇小说背景故事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