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13〕2号),成都市于2013年3月出台了《关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第二轮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2013年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在2013年建设各类新村聚居点442个、新农村综合体398个,力争2017年新建新农村综合体1700个。崇州市作为成都的涉农县级市,近年来着力将桤泉镇打造成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示范镇,已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农村建设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表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从此我国开始了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经历了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宁波经济》2008,(4):26-27
2006年年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与2003年宁波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目标要求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自2003年宁波就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目前来看,宁波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也已逐步清晰起来,并正在形成独具宁波特点的发展经验。工贸型、创新型、和谐型、古韵型等等,成为宁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亮点,而这其中不乏产生了多方面具有新农村建设样本意义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中共甘肃省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根据中央精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立足兰州实际,提出了“规划先行、全面发动、试点带动、总体发展”的原则,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全面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一、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前进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明确。“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欣然 《当代陕西》2006,(2):18-22
2月14日-20日,中共中央专门举办省部级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开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被列为2006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是“十一五”起步后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足见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决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作为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崇左市,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上了重要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用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集中概括。紧接着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统一部署,全国各地都先后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去谋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十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孙玲霞 《中国经贸》2008,(18):80-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从在中部农耕区建设新农村的意义着手,分析了中部农耕区的现状和困难,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集中体现了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责无旁贷,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前,价格主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冯耀忠 《开放潮》2006,(7):44-45
南平市作为农业大市,新农村建设无疑为该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推进南平市新农村建设?结合南平市实际,我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南平市新农村建设思路是:明确“一个路径”,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三个原则”。做到“四个坚持”,实现“五大目标”,并在实施中注重整体规划、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村运动”、“乡村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丰富的发展内涵和时代特征。农业多功能定位的调整和拓展,为我们提供了从更广泛的视角,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深刻内涵的思路。而凸现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必须调整政府行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张勇 《中国经贸》2008,(24):132-132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该目标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高度概括。水污染防治作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吴伟山 《广西经济》2007,(11):40-41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全面把握,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重点,是基础工作,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富裕起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贫困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摆在第一要务的位置来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全面的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构思,是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米推进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以围绕“三化”、强化“四基”、突出“五建”、实现“六新”作为工作重点,从河池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快河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7.
杨新学 《浙江工商》2006,(11):24-2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那么,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联系统,如何围绕“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特点,有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每年各县、市以乡镇为单位,从本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出发,有计划、有项目地招聘大学毕业生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列,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途径。应聘大学毕业生的聘期3-5年,聘期内政府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中按每月发放生活津贴,建设团队承担的项目自主经营,自主创业,自主获益。聘期满后,如需另行择业可自由流动,报考硕士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大学生源源不断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缓解乃至有序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而且向农村集团性输入科学文化和智慧,这必将会大大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从吕梁实际出发,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以财扶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短短20个字,勾勒出了一幅农村和谐发展的美丽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