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思潼 《山西农经》2021,(1):152-153
从历史角度介绍了雅安藏茶产业的发展情况,探讨了藏茶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意义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藏茶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雪山之水催润天府,天府之气催龙芽。"在B展区内,以"天府龙芽"川茶区域品牌打造的四川展厅独具特色。从展位分布看,20个重点产茶县依次排开,使用区域品牌的宜宾早茶、云雾沐茶、南江大叶茶、雅安藏茶、万源富硒茶、屏山绿茶等;从地图上看,在雪岭若浮的四川雪山山脉内侧,这些县的分布呈现出如古代汉族传说中"C"字形的玉龙。在这片四川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雾多,雨  相似文献   

3.
<正>安化黑茶属黑茶类,因产自湖南安化县而得名。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素有"山奇、水碧、洞幽、林茂、茶丰"的美誉,境内峰峦挺拔,溪流纵横,山高林密,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安化是中国黑茶发源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黑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渠江薄片"(安化黑茶)颇负盛名,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定为"官茶",主销西北市场,誉为"生命之茶"和"古丝绸之路神秘之茶"。安化黑茶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不仅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也源远流长,自古就有饮茶品茗的习惯。茶叶是以茶树上的芽、叶、嫩茎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制成。根据不同生产工艺和品质特征,一般可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青茶)、黑茶、红茶六大类别。其中,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9日,四川雅安蒙顶山,一群乔装打扮成大熊猫模样的小朋友在世界最贵茶叶的种植基地体验采茶活动。小朋友通过这项活动增进对中国茶文化、采茶制茶过程的了解。这也是由熊猫粪便种植的"熊猫茶"2013年春茶的首次采集,开园春茶中的"极品"售价一斤最高达22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6.
正河南展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为基本理念,整体造型稳重大气。毛主席亲笔题字"河南"嵌入颇具历史感的特殊纹样门廊,体现了中原大地的独特气质。采用发光地台展现黄河,使展厅整体造型新颖而不失底蕴,灵动而不乏厚重。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河南茶叶的发展史。展厅划分清晰,重点展示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的信阳毛尖还有信阳红、黑茶、白茶、洛阳花茶等品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  相似文献   

7.
<正>创新担保方式、用活信贷政策、推行基地建设模式,湖南省祁阳县联社为当地的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农铺出了一条金光大道—进湖南自然韵黑茶科技公司,展现在眼前的是气派的现代化办公楼、高级公寓式宿舍楼;在无菌、全自动化黑茶生产车间,工人们有的在磨茶,有的在选茶,有的在对产品进行包装,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陈列室内,公司生产的中高档黑茶,经典系列、大师系列、印象系列等产品摆满展柜。  相似文献   

8.
<正>湄潭翠芽,原名湄江茶,因产于湄江河畔而得名,是高级绿茶。"湄潭翠芽"属贵州三大名茶,是贵州省政府主推的"三绿一红"品牌之一。该茶创制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气候温和,雨雾日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矿物质丰富,对茶树生长极为有利。湄潭翠芽采自湄江良种苔茶的嫩梢。清明前后开采,以明前茶品质最佳。湄潭县种茶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就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唐朝陆羽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  相似文献   

9.
<正>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属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筛选分类紧压成型等过程。普洱茶的茶树又名野茶树,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自古以来集散在云南省普洱一带,因而得名。普洱茶从加工程序上,可分为直接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  相似文献   

10.
<正>"恩施硒茶·鹤峰茶"是湖北省鹤峰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该茶叶自然品质好、无污染、叶质厚、内含物丰富、耐冲泡,且天然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集林中茶、云雾茶、高山茶、有机茶、富硒茶于一身,包括绿茶、红茶、黑茶三大类产品。根据多年来各级专家的鉴评结论和《鹤峰茶》省级地方标准的规定,具有代表性的"鹤峰茶"产品感官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内质香气清香持久(炒青绿茶为栗香持久),滋  相似文献   

11.
花叶海棠的叶芽加工制成的藏茶,是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活饮品,同时也是一种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当地政府为了利用林区野生藏茶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帮扶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进行了人工栽植藏茶。在藏茶产业发展中,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营管理》2014,(5):48-48
截至4月20日,全国共有219家基金会参与四川行雅安市芦山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共接收社会捐赠款物合计16.96亿元,包含14.55亿元资金和价值2.41亿元物资。F1前已支出捐赠款物6.45亿元,占总收入的38%。4月20日,雅安地震一周年。綦金会中心网统一对外详细公开雅安地震一周年以来参与地震救援基金会的款物总体收支情况。  相似文献   

13.
茶产业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四川省雅安市是全国十大名茶产区之一,茶产业已成为其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强市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雅安茶产业也遭遇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与先进区域的茶产业相比,雅安茶产业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应用SWOT分析法,对雅安茶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研判,并遵循"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针对性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4.
品茶的讲究     
《中国粮食经济》2006,(10):53-53
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  相似文献   

15.
正好茶出深山,广西在这方面得天独厚。连绵的群山,优沃的土壤,充沛的雨水,孕育了不少好茶。广西因此成为全国重要茶叶产区之一,主要生产绿茶、红茶、黑茶(六堡茶)和茉莉花茶等。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广西茶业都处在"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钱"这样一个怪圈。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桂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横县茉莉花茶、梧州六堡茶、凌云白毫茶、南山白毛茶、覃塘毛尖茶等逐渐蜚声全国,  相似文献   

16.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战略措施。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藏粮于地”是“藏粮于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部分,藏粮于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针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工业用地造成的减产。而藏粮于综合生产能力比藏粮于库的办法要更积极、更长远、更主动,它是建立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经济》2006,(7):56-56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我国茶圣——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信贷、产业政策等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茶叶行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叶产业作为我国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与风险,为更好行支持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我们们对茶叶行业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临湘黑茶是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的特产,是以老青茶做原料,经压制而成,其产地主要在湘北药姑山一带,历史悠久。临湘种茶"始于秦汉,盛于隋唐,贡于五代马殷"。据北宋初期的《太平环宇记》载,因今临湘当时成产茶、运销茶叶的中心,马氏于"清泰三年"(936年")析巴陵县置王朝场",这是临湘市茶史的前身。北宋年因要便于茶叶输纳,分出巴陵北部而设王朝场,淳化五年(994年)升王朝场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改王朝县为临湘县。元朝境内设立"槯  相似文献   

20.
正西藏展区以西藏独特优越的生态优势和"世界最后一方净土"的环境优势,通过图文、影音、器物、品鉴等形式展示雪域圣茶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以悠久茶文化历史和茶马古道文化宣传"忆茶马古道,品雪域圣茶"这一主题。展区以雪域圣茶、茶马古道沿线的西藏茶叶核心主产区林芝市察隅、墨脱、波密易贡等地产品为主,包括绿茶、红茶、黑茶及砖茶在内的60余种茶产品,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