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化学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电化学氧化法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兴趣。在电极催化作用下,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介绍了电化学氧化法降解有机物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电化学氧化法的氧化机理和影响因素,讨论了影响电化学效率的因素:电极催化特性,电极结构及反应器形状,操作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电化学氧化法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几年来铁、钴、镍等廉价金属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的廉价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和光催化体系的物质构成等特点,最后对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4月13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敦峰、汪国雄和包信和院士等研究人员与浙江工业大学王建国教授等合作,在二氧化碳高效电催化还原研究中取得进展,发现纳米钯电极高效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并且其催化性能与纳米粒子尺寸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谢毅、孙永福及其研究团队,近日找到一种新的电极催化剂,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研究人员利用钴和氧化钴混合物特定的原子排列方法,让原先并不具有二氧化碳催化活性的材料转化为超越早前所有报道过的电催化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科学家们一直探索的工作。早先的研究已经将二氧化碳通过电力和催化剂在电还原过程中被转化成不同类型的化学品,  相似文献   

5.
易柳逸 《化工管理》2024,(11):129-132
文章通过分析二氧化碳介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机制、评估温度压力及材料性质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并提出涂层构建、合金设计及表面处理等有效防护对策。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可促进金属电化学及气相腐蚀;腐蚀程度与温度、压力及材料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保护层构建可有效减缓腐蚀速率。因此,正确理解腐蚀机制并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可显著提高金属抗腐蚀性,保证相关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韩斐 《化工管理》2013,(12):208
适当的催化剂能够使CO2反应的活化能降低,降低CO2反应的活化能可以使还原过电位提高选择性和电流效率降低。适宜的催化剂材料对CO2的电化学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斐 《化工管理》2013,(12):203
电化学还原是转化CO2为有价值的化合物的最有效途径,而且也会随着水溶液中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近期,中科院苏州纳米所陈韦研究员课题组设计制备了石墨烯包裹银纳米颗粒的电极,并成功获得电化学稳定的新型离子聚合物复合电驱动器件。传统银材料尽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也是自然界相对丰富的材料资源,但由于其电化学充放电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很难作为稳定的电极材料应用。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作为能源转换中最具潜力的技术,燃料电池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但是燃料电池中氧化还原反应十分缓慢,经常需要增加电压才能发生,让燃料电池输出受到了局限,因此对于催化剂的研究成为了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石墨烯、Fe3O4@Fe/N-C、CoO@Co/N-C、HCNT/Mn3O4四种催化剂为例,对催化剂表面结构以及反应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和碳排放之间关系密切,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来衡量城市化,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多维性。基于31省2017—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首先对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发展态势不均衡,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迅速,东部和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不显著,两级分化现象逐渐削弱。(2)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相邻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相关性,逐渐向区域均衡发展的碳排放态势转变。(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以及煤炭消费量增加是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技术水平升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的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二氧化碳(CO2)排放的影响,文章使用中国1985~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组研究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规模效应增加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又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作用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总效应是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环境效应是积极的。文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经纳米技术处理作为光催化剂,在紫外光作用下产生光氧化还原能力,使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以达到对环境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纳米二氧化钛在紫外光催化下,对微生物有较强的抗菌去污作用,不但可以杀死细菌,还能破坏细菌死后产生的内毒素。  相似文献   

13.
有机电合成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梁足培,路念明有机电合成是利用电化学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制取有机产物的过程。其反应实质上是用电子反应代替化学品(氧化剂或还原剂)来实现合成有机物的反应过程。由于参与反应的除反应物外,只有电子“试剂”,因而,有...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染料和染料中间体行业产生的浓度高、色度大、可生化性差和治理达标难度大的污水,江苏省宜兴市天立环保有限公司研发的“持续高活性铁床”装置最近获得国家专利。“持续高活性铁床”属于电化学法的污水预处理装置,当污水通过含铁和碳的填料时,铁成为阳极,碳成为阴极,并有微电流流动,形成了许多个微小的电池,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整体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同时充氧反应效果较好。由于有机物参与阴极的还原反应,改变了原有机物性质从而使色度得到降解,使原来不易生化的有机物变成可降解的物质。该公司在研究和开发出“持续高…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可用于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以此为基础,测度了1996—2007年我国28个省区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并借助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主要因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平均改善率为3.25%,累计改善为40.86%;四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所差异,东部最高,东北和中部稍低,西部较为落后,但差异性有下降趋势,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存在收敛性;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能源强度和所有制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显著影响,对外开放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施洪 《化工管理》2022,(35):21-23
硬度是检测水质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与以往应用的人工滴定法相比,电化学分析法能够有效减少人工操作中存在的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文章以电化学分析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监测水质总硬度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之后,着重介绍了应用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水中总硬度的实验过程,并依据实验结果来对比人工和电化学分析法两种方法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17.
11月5日,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上述报告建议加强对于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的制约。统计显示,乘用车二氧化碳污染排放占其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的20%,商用车二氧化碳污染排放则高达30%~40%。很明显,商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乘用车更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共聚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利用其生产的降解塑料具有广泛的用途,对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综述了国内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用各类催化剂的近期研究现状、研发新动向及工业化生产现状,并对二氧化碳基降解塑料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约占油气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5%以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与油气行业相关的二氧化碳地质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强化石油开采、二氧化碳储层压裂、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二氧化碳强化天然气开采、二氧化碳增强页岩气开采、二氧化碳增强地热开采一体化以及二氧化碳强化深部咸水层开采等.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术包括二氧化碳干重整制合成气,二氧化碳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二氧化碳制含氧有机化学品等.这些技术的减排潜力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技术难点及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等都不同.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备合成气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储层压裂技术等应是中国未来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矿井火灾是煤矿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生产。为了使煤矿安全、高产、高效,结合易燃超厚综采放顶工作面开采特点,通过对二氧化碳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惰化,吸附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二氧化碳与氮气的灭火特点,研究了利用二氧化碳代替氮气的三相泡沫防灭火新技术,并对二氧化碳三相泡沫的组成、发泡原理、特点、灌浆工艺等内容进行介绍,已将二氧化碳三相泡沫应用于矿井火灾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矿井的安全生产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