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我国科学家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领域又获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成果日前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刘大钧院士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过去主要集中在雄性不育三系体系研究利用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科学家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领域又获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成果日前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刘大钧院士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顾问》2011,(4):13-13
我国863课题——“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小麦分子与细胞品种创制”,针对小麦产量提高速度慢、品种抗病性频繁丧失、新技术应用慢的弊端,以品质和抗病为主,兼顾高产和养分高效利用,开发经济实用的分子标记,优化完善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聚合目标基因,建立小麦分子育种和细胞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针对我国农作物优质超高产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纵深设置三个层次的课题研究,重点攻克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生物技术及其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瓶颈,加快建立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与规模化推广技术体系,推进我国优良品种的产业化进程,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的关键所在,是决定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步骤;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有利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编制和实施;综述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对我国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还未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研究视角上,多注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在“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理性发展”等方面应加强;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现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空间模拟等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应用研究,加强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传统的规划研究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小麦麸皮的组成成分、功能成分及近些年来以小麦麸皮为原料的研究、开发及加工利用.麸皮是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麸皮中舍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广泛用于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中.通过对麸皮在饲料和食品中应用的探讨,旨在引起消费者和食品厂商的关注,发展国内麦麸类食品.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率领的课题组历经六年的不懈努力,首次攻克了棉花育种领域抗虫与高产难以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该成果将基因工程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攻克了三系杂交棉恢复系狭窄、抗虫性缺乏、可育性不稳以及杂种优势不明显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9.
信息短波     
我国率先大面积试种“二系杂交小麦”经过十几年努力,我国不仅在全球首创“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而且率先实现了杂交小麦大面积试种。目前,我国“二系杂交小麦”的科研重点已从大面积试种阶段转向重大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探索。在过去几年中,“二系杂交小麦”的主要科研承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成功试种3万余亩,平均亩产量增加15.8%,并创下631公斤的高单产纪录。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目前国际上存在化学杀雄、三系和二系3种杂交技术。其中,“二系杂交小麦”为我国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其它两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杂交技术相比,“二系杂交小麦”最明显的优势在于成功实现了大面积试种,并有效提高了单产量。我国在杂交小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因此确立。  相似文献   

10.
《农家致富顾问》2010,(8):21-21
据报道,2010年5月,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优质超高产小麦研发中心在河南中普麦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优质超高产小麦研发中心成立后,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保护和利用河南中普麦业科技有限公司现有的1.5万份种质资源,深入研究小麦“太、核、化、生”综合应用育种技术,研发优质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做好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绿星70”因其为三系配套杂交种,其杂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为高抗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白斑病、黑腐病等,属综合抗性极强的好品种。生育期适宜及播种时间的多向性使“绿星70”在播种时间范围上更具特色。一般秋菜品种播种期范围5天左右,而“绿星70”播种期可阔宽到15天左右,是小麦、土豆、西瓜、甜瓜等收获较晚作物下茬最理想的秋莱品种。具有其他品种不可比拟的抗逆性,“绿星70”根  相似文献   

12.
<正> 森林永续利用是经营林业的最终目的。林业工作者和各级领导都必须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林业生产,分析森林永续利用存在的矛盾,研究对策,为实现周总理生前提出的“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当前,森林永续利用的主要矛盾表现在: 1、需求日益增长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膨胀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3.
巨穗小麦     
巨穗小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历时21年,创造出同时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并能顺利遗传的6种巨穗小麦新种质。该所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有效利用小麦在青藏高原特殊辐射、气象条件下生长所出现的染色体变异,培育出名为“高原ZD单体”的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14.
日前,随着免费成功搭载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遨游太空15天后返回地面的1500克小麦的交付,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超级小麦航天辐射育种项目全面启动。航天育种指利用太空环境的高真空、微重力、强磁场、核辐射等综合因素的诱变作用,诱导植物产生遗传变异,从而选育新品种。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是我省唯一专门从事核技术应用研究的科研所,曾先后四次组织全省会员单位,搭载小麦、水稻、大豆等50多个作物新品种上天。其中成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我国在棉花杂种优势研究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培育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棉花杂交种应用于大田生产。随着超高产育种难度的增大,利用棉花杂种优势成为解决棉花产量难以提高的有效途经。 1、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概况。目前在世界主要产棉国中,仅印度和中国是大面积栽种杂交棉的两个国家。我国推广种植杂交棉面积最大的为湖南省,1999年杂交棉占全省植棉面积的74%。山东、安徽杂交棉发展也较快,分别占全省植棉面积的24%和15%。另外,四川、湖北等省的杂交棉面积也正在逐步扩大。2、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棉花杂种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揭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为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整体上呈现提升趋势,粮食功能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2)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3)从全国层面来看,科技投入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条件、财政支农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从粮食功能区来看,不同因素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耕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完善相关政策工具设计”“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5月6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湖南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等26家科研和教学单位共同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国超级稻重点区域目标产量高效育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启动会在杭州召开。项目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采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理想株型塑造的技术路线,培育适宜在重点区域大面积推广并达到目标产量的广适性超级稻品种和具备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潜力的第四期超级稻新品种,构建高效的超级稻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场经济管理》2011,(8):38-38
195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学院~1959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真菌学、免疫学、病害流行学、病害防治与农药,至今,完成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攻关课题和农业部重点课题小麦体细胞抗根腐病离体诱变研究,黑龙江省重点课题农作物种衣剂和农作物种衣剂新剂型研究,农垦总局小麦赤霉病、叶枯病、大豆灰斑病等课题40余项。  相似文献   

20.
据生物通网2月6日消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张启发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日前成功克隆出了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的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论文于1月30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