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媛 《中国经贸导刊》2010,(20):93-93,103
1917年,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1921年3月,列宁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率先从粮食税开始。邓小平继承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和商品经济思想,坚决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村改革开始,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极大地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邓小平在新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列宁这一理论思想,开拓创新,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了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是社会主义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创造性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俄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历史必然性。挖掘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时代价值,继承列宁的宝贵精神遗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全面改革开放。结合我国当时国内现状和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在列宁新经济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划,认为改革开放是最好的经济建设手段,改革开放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优异成果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本文结合列宁新经济建设观点,从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发展的方向提出改革开放来论述邓小平同志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从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困难的任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方面、重视市场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益的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利益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比较这两场改革,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新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2015,(39)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实施的,但是它对于落后的社会主义俄国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我国来说,也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发展和深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新经济政策反映出列宁大胆探索,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为我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其中列宁阐述的关于工农理论、市场机制的决策和观点,对于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列宁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学说。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突破。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也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学说及其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转折,是列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和实践的开端,而后来的种种挫折和偏差,都是违背客观规律所造成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新经济政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现实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前苏联的完全计划经济体制及它对股份制的完全否定,在理论上,一方面是对列宁晚年“新经济政策”的抛弃,另一方面则是对列宁十月革命前后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及其对股份制批判的继承发挥。写于1919年的《帝国主义论》在总体上把股份制论定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基...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为了应对"旧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农民政治认同危机而采取的"新政".它的制定和实施以农民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农民问题、维护农民利益为核心,是重构农民政治认同、维护苏维埃政权以及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好政".  相似文献   

11.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涉及苏联时期,有很多重要问题争论激烈,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新经济政策产生于尖锐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危机之中,它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作为狭义上的反危机纲领出台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核心是核心一外围模型,与传统的经济理论不同,核心一外围模型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纳入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了经济活动在空间集聚与分散的原理.本文通过分析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及政策含义,为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和经济迅猛的发展,我国新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经济环境中不断出现。众所周知的新经济已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经济的出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最为深刻。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在变幻莫测的经济新环境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新经济对企业、经济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为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文章对"新经济"的含义、新经济的本质进行简要分析,对比新、旧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总结新经济下经济增长转型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学理论经过了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了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出现。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人们理解空间经济景观的形成、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两种理论的区域政策含义既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更是各有特点,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商》2016,(7):275-276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区域经济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学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全面和深入。本文主要系统梳理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了解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为进一步的完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是一个系统完整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包含一系列重要的概念阐释、目标确定和方法探索,贯穿于这一理论体系的线索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经济改革方法论对于当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更迭必然趋势,从经济生命周期理论看新经济增长点即为经济新动能的起点。哈尔滨市资源禀赋突出,人文社会具有"闯关东"时期留下来的创业创新精神。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供给、需求产生因素,阐述了适合哈尔滨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标准,结合哈尔滨经济增长现状,提出哈尔滨市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培育方向,进而实现哈尔滨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中央十五大坚持邓小平改革路线,初级阶段理论奠定深化改革基础。从邓小平逝世,到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政治实现平稳过渡,继续坚持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路线,再次确认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给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承认和巩固改革成果,坚持深化改革的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以来,结合中国改革的实际需要,理论界出现了三次重要的突破和发展。第一次是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承认一切理论和政策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给否定文革开始改革创造了理论前提。第二次是关于"姓社姓资"的讨论,承认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为发展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要素市场扫清了障碍。第三次是目前刚刚开始的关于"姓公姓私"的争论,这次争论是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展开的,目的是要承认多种所有制在中国长期并存,承认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除国家所有以外,还包括集体所有和各种  相似文献   

19.
聂秀华  李华 《消费导刊》2012,(12):58-59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出现了失误。邓小平在对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要正确判断和代表农民利益,尊重农民自主权;要改革旧体制,建立和发展符合生产力要求的靳体制;农业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我党农业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流通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科学预见了流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开展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进行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阐明了我国参与国际流通经济的方式,进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和改善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揭示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流通规律,明确了技术流通在现代流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了中国国情,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流通经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