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丽丽 《中国保险》2005,(12):45-47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风险基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邹颖  张庆光 《新金融》2003,(2):39-40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世贸组织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原则上允许支持出口的政策手段.凡是采用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赊账(O/A)等商业付款条件的出口,均可投保出口信用险.电汇或自寄单据项下的出口亦可投保,视同赊账处理.该险承保的风险包括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出现买方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拒收货物并拒付货款、拖欠货款或是买方国家发生禁止汇兑、进口管制、战争、暴乱等等情况,公司均将理赔.  相似文献   

3.
《广西金融研究》2001,(11):16-18
出口收汇核销是以出口货物的价值为标准核对是否有相应的外汇收回国内的一种事后管理措施.出口收汇核销制度以事后管理为主,是通过发放出口收汇核销单,监督出口企业按出口货物的价值足额收回外汇并办理核销.我国自1991年实施这一制度以来,对防止出口不收汇和国家外汇资金的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领取出口收汇核销单报关出口后,没有及时收汇并到外汇局办理出口收汇核销,造成逾期未核销,严重影响出口收汇核销率的提高.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玉林市中心支局牵头对辖内出口企业收汇核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口收汇核销工作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几、防范收汇风险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风险不断增加,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风险、政治风险及汇率风险,出口信用保险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5.
影响 由于原有旅游购物商品出口收汇核销政策的弊端,2005年12月7日总局出台政策规定旅游购物商品出口退出外汇核销管理,不再进入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出口单位以该贸易方式出口报关的,海关不再验凭出口收汇核销单,外汇局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外汇指定银行不得为出口单位旅游购物项下(结)收汇出具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此项政策的实施,适应了旅游购物出口与收汇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受到边境地区地方政府、出口企业的普遍欢迎,彻底解决了出口企业核销难的问题,同时也减轻了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和海关的工作量和核销压力,对进一步促进对俄贸易便利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安金融》2006,(9):63
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是指外汇局在商务、海关、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协助下,以出口货物的价值为标准对是否有相对的外汇(或货物)收回国内的一种事后监管措施,是对出口收汇贸易真实性的审核。其目的是在贸易背景真实基础上,督促出口单位及时足额收汇,提高收汇率,防止外汇资金流失或非出口贸易项下外汇资金混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收汇核销实行属行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根据《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汇发[2003]107号),外汇监管部门需重点关注两类已收汇来核销:一是逾期已收汇未核销,即出口单位收汇6个月后未办理棱销手续,二是大额已收汇未核销.即出口单位来核销收汇总量达到等值500万美元以上。已收汇未核销监管,是外汇局对企业境外收汇的真实性进行监管,而不是对贸易企业已出口货物是否及时金额收汇进行监管。因此,已收汇来植销监管对甄别境外贸易收汇背景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出口收汇核报系统自2003年11月1日运行以来熏出口收汇核销工作从科技监管手段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熏核报系统从电子口岸采集企业出口信息熏从国际收支系统采集企业收汇信息熏再进行匹配熏完成企业的核销。在实际应用中有如下体会。一、出口收汇核报系统应用的优点1.出口收汇核报系  相似文献   

9.
一是出口收汇额增长幅度较大。1999年1至12月,该市自营出口收汇1516万美元,同比增长45%,增长势头喜人。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措施吸引了一些企业积极开展自营出口业务。1999年该市新增自营出口企业7家;二是加强对外贸易,促进寿光经济的发展成为寿光上上下下一致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底,我国有关部门即下发了《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要求“出口代理业务,一律由代理人负责收汇”。其目的在于落实出口收汇的责任,但随着几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此项规定已显现出若干不适应性,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11.
唐若听 《中国金融》2004,(23):26-26
200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有独资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作为我国惟一专业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公司,中国信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信用环境持续恶化,贸易纠纷抬头,出口收汇风险频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如何保障出口交易安全收汇,成为出口贸易企业而临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福费廷之福:融资又避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外汇》2006,(7):55-55
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贸易融资是目前企业采用最多的避险方式。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约有31%的企业使用该类方式。主要原因是:贸易融资可以较好地解决外贸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收汇期延长,企业急需解决出口发货与收汇期之间的现金流问题。通过出口押汇、福费廷、出口保理等贸易融资方式,出口企业可事先从银行获得资金,有效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经济信息中心公布的数字,2003年1~10月,中国出口总值达409.3亿美元,同比增长36.7%。中国的出口贸易将持续增长,而与之相伴的是出口票据收汇风险的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现行运用的出口收汇核销软件中,收汇差额超过500美元,要进行差额监管。这一要求符合出口收汇核销工作的宗旨,核销时坚持要求实际收汇与出口报关单相符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也现收汇额与出口发票一致而与出口报关单不符或出口发票与报关单相符而与收汇金额不符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为:  相似文献   

16.
吴玉琨 《中国金融》1993,(11):43-43
自1991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认真贯彻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对贸易出口全面实行出口收汇核销。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它对增加出口外汇收入,提高出口收汇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出口收汇率逐年大幅度增长,由1990年的52.65%猛增至1992年的91.44%。该行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部门紧密配合,各自把关。出口收汇核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的部门有外管、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俄边境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口收汇核销率却一直很低,有相当数量的出口收汇资金长期游离于出口收汇核销统计系统之外。  相似文献   

18.
李婧 《金卡工程》2010,14(10):252-252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理论上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有着正向的推进作用。本文根据中国信保常州办事处成立以来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和出口贸易额的数据,得出了与理论相同的结果:出口信用保险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以此探究了常州市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萍  张昱 《中国外汇》2006,(6):61-61
湖北美岛服装有限公司是创建于1991年的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出口日本市场的晚礼服、风衣、套装、茄克衫等各类款式的中高档时装,拥有3000多台套设备和300万件(套)生产能力。出口业务以对日本的来料加工为主,结算币种为日元,年出口收汇10亿日元(800万美元)左右;出口欧美市场的一般贸易年收汇300万美元。近年来,该公司综合运用系列手段较成功规避了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20.
扩大承保基数促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政策性保险业务。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出口信用保险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自1985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小规模试办出口信用保险以来,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