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人呼吁救市,认为“救市,等于救散户的血汗钱”、“救市,等于救中国经济”。平心而论,如果说救散户的血汗钱尚情有可缘,救中国经济的论调则暴露了救市论的荒谬,在某种程度上是救市论自己曝光自己的“司马昭之心”!  相似文献   

2.
【美国“世界日报》10月26日】金融危机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已全面浮现,在持续8年的高速成长后,今年第三季经济增长率低于10%,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这个经济的“拐点”,也就带来政策的“拐点”,在中共17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稳定的名义出手全面救市之后,当局开始筹备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调,宏观调控方针即将大变,中国大陆经济的“三驾马车”,也将重整上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产业》2007,(11):34-34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日前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四大失衡,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宏观调控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配合,当务之急是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受国内紧缩政策和美国次贷危机一再扩散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在2007年10月份以后,呈现逐波走低、由繁荣进入调整的变化走势,许多地区商品房交易呈现“价量齐跌”的局面,由于商品房大量滞销、资金周转不灵导致房地产开放商感觉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始于2003年的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与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房地产业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衰落对整体经济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许多人提出中国政府应对房地产业予以“救市”扶助,更有人提出,美国政府面对金融和房地产业危机连续几次、多方位出台救市政策,“救市”资金多达一万多亿美元,中国政府不能对国内房地产业的低潮无动于衷。对此,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对房地产业不宜轻言“救市”。本文作者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对房地产业不宜轻言“救市”。  相似文献   

5.
李斌 《新财经》2010,(2):66-69
经过2009年的一系列救市措施,中国经济无悬念地完成了预定目标。2010年的经济会平稳回升,在众多的专家眼中似乎也无悬念。但如何真正把握好宏观调控,却也说易行难  相似文献   

6.
董登新 《西部论丛》2008,(10):52-53
中国与西方救市手法差异之源 中外“救市”手法之所以差别巨大,主要是因为股市的市场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我国股市的不成熟或欠发达,中国政府“救市”一般采用“场内救市”,或称“行政救市”,即直接进场改变既定的市场游戏规则(如降低印花税、佣金,甚至限制大小非减持等);相反,在经济和股市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救市”一般只采用“场外救市”,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04,(17):38-39
“首先是经济出现了波动,才需要宏观调控。如果没有宏观调控,我们就是大萧条,是经济危机。”经济学家樊纲是这么看待此次宏观调控对投资者的影响的。但是,他也提醒我们必须要反思,到底是哪些制度导致了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通缩、通胀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则否定了以上两通观点,提出“滞胀”将成为2006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他认为,这对中国经济绝不是好事情,也是中国宏观调控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从宏观调控看,治“胀”与治“滞”之间还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因为解决物价上涨问题需要紧缩需求,而防止经济增长率滑落则需要扩张需求,“胀”是客观趋势,防不了,也不太好治,但“滞”的原因主要是国内需求水平低,因此治理“滞胀”的重点不在“胀”而在“滞”。[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12月5日至7在北京举行。走过“最为复杂一年”的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十二五”开局之年。但显然,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形势似乎并没有“简单”多少,宏观调控的驾驭能力面临新的考验,需要新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2008,(1):28-30
此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会议同时指出,2008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此,专家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中央提出“两防”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今年宏观调控的力度将比去年还要大。但专家们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说明我国经济已经恶化,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  相似文献   

11.
《东北之窗》2010,(20):6-6
中国经济从“回落“到“回稳”一时占据了主流观点的解读,更乐观的预测是,经济已经跨越最低点,第四季度将呈“U”型增长。然而,通胀压力以及进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令经济增长萌生些许阴影。除了经济本身的惯性,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描绘的2005年经济工作的图景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统领、两个着力”。“一个统领”,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领2005年的经济工作。“两个着力”,就是着力抓好宏观调控,着力抓好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语录     
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来换取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大,经济格局有问题;我担心物价跌幅过大;“两大转移”可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几十年;市场经济是信任经济,救市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楼市近期全面疲软。但是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仍有较多增长点,楼市下跌不会对宏观中国经济层面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不需要政府介入救市。  相似文献   

15.
2007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快速平稳发展,但经济运行中的“三过”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内外失衡,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加大,流动性过剩仍未根本好转,通涨压力明显增大,经济增长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没有缓解。国家将在今年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针对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汇率变动等问题,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其累计调控效应逐渐显现,将对国内经济以及重庆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6.
龚艳 《沪港经济》2010,(3):36-37
2009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危机时期的“危机式管理”,也不同于正常年份的“周期性管理”。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调控政策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持,这是多重目标的权衡结果。  相似文献   

17.
谢荣全 《中国招标》2006,(1M):20-25
政府从事宏观调控是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但需要我们清醒看到的是“问题(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干什么)与解决问题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产生了”。虽然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产生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之间如何沟通以至和谐?会不会发生断裂?断裂后怎么办?也就是说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8.
《宁波经济》2014,(7):M0001-M0001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双政策”协同配合,在坚持宏观调控基本方向不变的基础上,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为确保实现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需要“双政策”继续为经济发展护航。  相似文献   

19.
《上海经济》2009,(5):69-70
在复活节到来的温暖春日,奥巴马在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发表演讲时重申,他看到经济出现“希望的曙光”。确实,各项经济刺激方案似乎初步产生成效,银行巨头的盈利、房屋销量的上升,向好的经济数据给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美股顺势劲升。但部分数据仍在继续恶化,尚且无法断定经济是否已经好转。总之,经济前景风险依旧,救市方案仍不得松懈。  相似文献   

20.
孟刚 《浙江经济》2007,(21):13-15
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承担着发展与改革的重大职责,更好地履行政府综合调控部门职能,就需要抓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