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产业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与国际上相似的“集群化”趋势,集群中的很多企业依托产业集群的网络平台,纷纷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针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四大区域网络”及其重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内容有:1、以“产业链”嵌入与延伸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产业整合为手段的区域产业网络重构;2、以改善产业集群发展中相对“固化”甚至“锁定”的制度创新模式和构建有利于集群关键共用技术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创新网络重构;3、以启动集群内企业信息化工程、发展“网上超市”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虚拟网络重构;4、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对基于解决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难为目的的区域融资网络重构。  相似文献   

2.
以集群为发展模式的地方经济已逐渐纳入全球产业网络,它的竞争力提升,不仅需要挖掘集群的内部联系,更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中与区域外的经济行为主体积极互动、不断调整自身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方式,创造、保持和捕捉价值。文章以建筑陶瓷产业的实例分析为依托,阐述意大利、西班牙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并控制全球产业的动态变化;探讨中国本土建筑陶瓷集群与国际建筑陶瓷集群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互动,对中国建筑陶瓷地方产业集群产生、发展、升级和区域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目前国内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全球产业视角下促进集群升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全球生产网络中战略隔绝机制的存在,使得依托跨国公司战略空间集聚效应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内在的封闭性,由此导致当地集群的“升级悖论”:集群内企业沿某一特定产品—技术路径升级越快,当地根植性与当地产业关联被弱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本文进一步以大陆台商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为例,对战略隔绝机制所产生的特定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较少.本文对外资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对广东江门市两个产业集群的案例实证,认为FDI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主要是通过资本集聚、市场需求、技术外溢等作用实现的.而由于产业集聚产生的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吸引外资的进入,从而实现外资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更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与风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网络组织、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风险的研究总结,指出基于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认为目前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的量化研究,使得关于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成果缺少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集群网络结构属性出发,分析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风险的辨识参数和预警原理,建立集群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出预控对策,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如何升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企业互动是否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路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本文试图探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嵌入到产业集群之后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及其发挥的功能。论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案例动态演绎方法,以浙江大唐袜业产业集群为例,实证了2003—2007年5年时间跨度中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的嵌入过程,及其对集群整体网络密度、网络中介性与网络凝聚性三个网络结构指标的作用,系统揭示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对集群网络结构的影响及其演化动力因素,以期为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嵌入全球价值链为产业集群的升级创造了机会.然而,传统的內生型地方产业集群或产业区由于过分强调中小企业和地方性网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集群关键企业对外联系对集群升级的影响,造成了集群无法利用集群外的溢出知识而实现向价值链的更高端跨越.构造以集群关键性企业为枢纽,连接价值链高端的跨国公司、其它地方性产业集群与集群內接点企业的知识溢出网络是实现內生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资本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又反过来促进了关系网络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本文把产业集群视为一个基于分工的网络组织,分析了产业集群这一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特点和作用及其作用途径.并借用资源基础论和能力理论的分析范式,认为社会资本有利于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从而为有关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合关系”表现出“合作关系占主导,竞争关系为辅助”的关系结构;高技术产业集群内部经济主体具有长期合作的主观倾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从关系结构与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入手,对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信任文化和声誉机制进行了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体系结构包含五个层次,信任是网络型组织的基本运行机制,建立高绩效网络的最重要的要求是信任或社会认同。信任机制可以降低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高技术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声誉机制的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高技术产业集群声誉机制的重要含义在于拓展了交易范围与交易空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使潜在交易对象可以演变为现实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产业集群近年来呈现出跨区域扩张的趋势,与此相适应,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也面临着跨区域重构,进而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争,已不仅是集群产品(服务)层面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依托“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全新产业链的竞争.本文首先剖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特点,接着阐述了浙江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的动因以及途径,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集群战略日益广泛地被运用于招商引资 ,旨在增强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与粘合力 ,从而促进地方持续发展。浙江嘉善木业集群的经验表明 ,外资能否持续推动地方集群的发展 ,除了受地方制度成本及集群外部效应的影响之外 ,还更取决于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融合方式与程度。在学习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较强的地区 ,民营企业在外资企业的示范带动和竞争压力下 ,能够通过持续的知识积累和自主创新 ,增强并突出自身优势。届时 ,外资企业不但能够获得纯经济外部性 ,还能够获得知识与信息的外部性 ,并受此驱动与地方资本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1995年和2003年的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国别外资企业与不同所有制内资企业组合产生的溢出效应模式。结果发现.外资存在与内资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不是普遍而一致的.而是与外资企业的国别和内资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密切相关。我们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西方国家的投资较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投资对内资企业的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发现西方企业对国有企业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而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企业则改进了内资非国有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的绩效。本文所发现的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溢出效应的有趣模式建议外资政策设计应着力促进不同类型外资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特定组合,特别是西方跨国公司与本土国有企业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企业与本土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从而最大化外资溢出带来的溢出好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中国工业行业的市场需求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该行业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工业行业 2003~2014年度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行业市场需求规模促进了FDI的流入,在外资集聚度较高的行业,该种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考虑了FDI的动态效应后,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惯性”,前期FDI的流入会促进新的FDI流入。估计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后,各检验结果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生产链背景下的中国进口和外资表现出两个典型化特征:一是全部进口中中间产品占比非常高;二是在华外资企业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外向型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进口和外资这两大渠道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中间产品进口对内资企业没有产生理想的技术溢出,且拉大了外资、内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外资企业对进口依赖度越小,其技术溢出效果越好,且进口依赖度和外资数量的技术溢出效果存在正的交互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导向特征越明显,技术溢出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对我国医药工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医药工业在加入WTO之后受到的冲击,可能没有一般理论分析所预期的那样大。主要原因是开放程度较高和市场竞争的锻炼使医药工业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外资企业对进口药品将起较大的抵制作用。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被人们认为国际差距较大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与此相反的是,一般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药制药工业却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市场保护度较高的医药器械工业在加入WTO之后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研究表明,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医药工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受进口产品冲击较小的行业,受外资企业的影响则相应较大。  相似文献   

16.
FDI的地区聚集及其空间演化--以江苏为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外商直接投资(FDI)在空间分布上有特定的规律,形成地区性聚集是绝大多数外资企业的归宿。在聚集的空间演化过程中,FDI呈现出扩散和聚集的不同历史特征。本文以江苏省FDI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分析FDI聚集过程的空间演化模式。加总的数据分析显示,FDI的空间分布经历了随机扩散—扩散向聚集转化—聚集的三个演化阶段;行业层面的进一步考察显示,传统行业由最初的聚集逐渐向扩散演化,而新兴行业则由最初的随机分布逐渐向聚集演化。回归分析证明,成本因素、聚集经济的外部性和路径依赖作用在空间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零售市场对外开放以来,本土零售企业一直在复制与模仿外资零售企业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虽有发展,但始终无法超越外资零售企业,更无法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文章认为,本土零售企业只有走破坏性创新道路才有可能获得长足发展,进而阐述了本土零售企业进行破坏性创新的空间基础和破坏性创新过程,并对阻碍零售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因素进行了探讨,这些因素可分为四类:行为采纳障碍、思想障碍、风险障碍、创新过程的先期障碍。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largest Japa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 op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looking at data on exports, imports, and intra-firm trade between the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parent and other foreign groups. It also examines how much of the domestic sa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accounted for by local production of the Japanese subsidiaries. Sales data provide an indic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multinational, which are mirrored in the growth of the post-investment sales of overseas units (both manufacturing and non-manufacturing). Data on the flows and stock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represent the initial decisions to undertake FDI and largely ignor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having overseas production.The authors are from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NORTACK Software Limited. We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Editor, Dr Leung Hing-Man, the anonymous referees, and Don Daly, Wendy Dobson, Hiroaki Izumi, Terutomo Ozawa, Alan M Rugman and Rob Tran for their helpful comments. All errors and omissions, however, remai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19.
Built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general proposition that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 have different responsiveness to location-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when conduct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that these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ir final locations in the sub-national regions of a host country. Using a full population of 1,212 and 6,199 inward FDI projects conducted by MNEs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sectors, respectively, across 234 sub-national regions in Korea between 2000 and 2004, it finds that the location decisions made by service MN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driven by demand-side considerations, whereas those made by manufacturing MN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supply-side characteristics of sub-national regions. In addition, it shows that sub-national location decisions made by both high-tech and low-tech manufacturing MNEs consider the availability of local strategic assets within a focal region more importantly than that from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ra-regional effects. Sub-national location decisions made by location-bound service MNEs exhibit the same intra-regional effects for local market potential; however, those by non-location-bound service MNEs consider the local market potential from neighboring regions more importantly than that within a focal region,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inter-regional effects.  相似文献   

20.
Combining the FDI spillover literature with a competitor analysis framework, we examine the relative size of spillover and competition effects in China between foreign entrants and local firms, among foreign entrants, and among local firm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d presence of foreign entrants has generally benefited local firms nationally, but has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survival rates of local firms in regional markets. Surprisingly, foreign entrants are crowded out not only by their peers, but also by reformed local firms at both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