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网络舆论的特点让基层政府网络危机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基层政府在应对各类网络危机事件时,应坚持责任、信息公开和多元主体治理原则,采取正确而及时的方法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提出必须加强认识、提高基层官员的网络危机引导能力,建立基层政府网络危机预警机制,开通政府微博,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借助网络意见领袖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政府执行力的严峻挑战。当前政府执行力在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时,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服务目标不明确、职能转变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不完善。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网络舆论危机,必须提升和改进政府执行力,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树立严格的政府执行理念、变革与创新政府管理职能、强化和完善监督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此外,还需要在人员编制、预警机制、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等的协同努力下,打造良好的政府执行氛围。  相似文献   

3.
在转型时期,社会公共危机频发.而我国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存在着预警机制不完善、协同应对不足等问题,这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主要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主体定位,探讨在救灾过程中各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比较适合国情的公共危机多元协同机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一旦社会爆发突发敏感事件,公众舆论容易在网络上迅速集聚,而相关部门如果反应迟滞、应对不力的话,极易形成网络舆情事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将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对网络舆论的效率和效果如何,直接体现政府的治理水平,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发展经过危机的潜在爆发期;危机的爆发期;危机的消散期。针对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阶段性,应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机制可以从预防,处理和反思三个方面着手,再根据高校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制定预防机制,监控机制、联动机制和危机的善后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当前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政府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危机公关化解突发事件对组织形象造成的威胁,修复危机对组织信誉的损害的对策,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这正是现代民主政府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增强政府的社会回应力,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的不确定和复杂性,使得由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增加。网络舆情危机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从理念、制度、政府形象三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政府网络舆情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新疆的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极化、带有明显的时间性、突然性强、敏感度高等特点;在多年的实践中产生了舆应对显著效应、问政效应、跟风效应等正负面效应。今后,政府应加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官方网站建设,发挥网站在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还应提高网络评论员的素质与舆论引导能力。这样有助于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信息的主流传播方式,随之也成为公众利益诉求的主要表达渠道。一时雀起的网络舆论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危机。近年来,大量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正在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网络舆论这一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亟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1.
危机频发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公民、志愿者、第三部门和社区的高度参与,在应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中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在我国,各方社会力量作为主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参与程度日趋深入,其主体性逐渐突显,但相比之下,这种社会参与机制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社会参与主体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完善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主体,形成功能齐全、协调有方、运转高效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协作治理,是应对公共危机形成的一种新的治理形式。本文使用文本分析法考察了2020年2月末各省区市政府在本次疫情应对政策中协作治理能力的四种关键机制:促进式顶层领导、开放式参与路径、明确的协作职责、透明信息披露的运用情形及运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30个省区市都在运用协作治理机制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四种机制的运用存在差异,整体上沿海地区运用协作治理机制更充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政府协作治理机制的运用显著促进了各省份疫情中第三产业的经济恢复水平,原因在于其改善了省级层面经济恢复的市场环境。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强大的政府协作治理机制有助于社会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也是优化市场环境的政府治理新途径。本文为政府协作治理的机制构成与实际效果提供了重要补充,在公共危机应对的背景下发展了政府治理的理论内容,为公共危机情境下政府职能转变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和公共参与"研讨会认为,公共危机的固有特征及其应对需要民间组织的广泛参与;民间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时必须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与政府合作,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民间组织在公共危机的治理中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民间组织在内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和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将为推动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不仅为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网络新闻发展,同时也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政府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来进行研究,对充分合理地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以及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析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公共危机中,政府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是大势所趋,但非政府组织有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要性币口优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存在着多种制约因素影响着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对此,应在从政府层次、非政府组织自身角度以及社会层次三方面努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6,(6)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民人数逐年增多,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导致了网络舆情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各方面变得更加复杂,这给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然而,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缺陷。文章以黑龙江省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省网络舆情发展现状,针对黑龙江省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完善路径与对策,帮助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暴力恐怖事件作为社会安全类之一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其发生越来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以非常规突发事件为视角,通过案例分析——"3·0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提出加强监控和预测能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多元化网络治理模式三点思考,完善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对策即公共危机决策机制、健全反恐应急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地区间协调与沟通机制、加强城市反恐建设以及提高公民反恐能力,以期达到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高速稳定地发展,各种公共危机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并有频繁化和社会化的趋势.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但是单靠政府的力量却远远不够,非政府组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在参与应对公共危机中的优势和必要性.然而,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还存在缺陷,并未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因此,要从政府扶持和非政府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两方面来提高非政府组织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企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微观市场主体,如何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应对和解决突发性社会公共问题,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模式、实践议题、实践主体、实践范式等方面阐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导向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转向。更进一步地,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对为例,深入阐述在特大型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社会责任实践参与重大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范式(基于传统个体型的原子式、基于供应链的价值链式、基于战略联盟的联动式,以及数字化平台经济时代基于平台企业主导的商业生态圈与基于公共治理平台主导的社会生态圈等5种范式)推动治理主体、治理过程以及治理手段与工具优化创新,从而为企业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丽敏 《经济论坛》2011,(1):210-213
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众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并提出了科学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要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